您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政府文件>>按公文种类分类>>高政办发

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高台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字体:【 打印
索引号
620724001/2022-00099
文号
高政办发〔2022〕23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高台县政府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高台县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22-02-15 16:25:00
是否有效

解读文件链接:

《高台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省市驻高各单位:

《高台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5日


高台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工作“四个全面”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根据《甘肃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张掖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高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规划部署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县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方针,打造科技创新新载体,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各类平台建设,提升全链条支撑能力,为全县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立足营造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制定下发了《高台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高台县贯彻落实张掖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高台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高台县国家级创新型县建设实施方案》等创新创业配套扶持政策。先后组织认定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科技创新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科研工作站5家,县级科研工作站16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12.9亿元。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政策机遇,申报立项省、市各类科技项目72项,争取资金1417万元,县级各类科技项目10项,争取补助资金 6345万元,落实疫情防控补助资金175万元,兑现创业券510万元。投资6300万元,建成了高台县科技馆,成为面向全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先后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和国家级创新型县建设。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科技宣讲、科技现场观摩培训会等活动3000多次,培训人数15000人(次)以上。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在全县16个贫困村选派16名精准扶贫科技特派员,带动全县建成设施农业示范点15个2500亩,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6个,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点36个,示范项目237项,引进和推广农作新品种425个,推广各类新技术254项,新培育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77家,新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15个,认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3.94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面积41万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抓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平台功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培育、园区基地建设、科技合作交流、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综合能源、煤炭循环利用、盐硝精细化工、文旅康养“五大产业链”,走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谱写高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全县科技方面的瓶颈和问题、发展目标,把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乡村振兴、十大生态产业、数字经济、综合能源、煤炭循环利用、文旅康养等产业,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集中现有科技资源,促进优势产业、优势品牌、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

——坚持绿色生态。实现发展与生态新突破,把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推广绿色科技,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

——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重视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把培养创新人才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县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市前列,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创新、创新人才激励、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显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水平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人才高地创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初步成为带动全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丝绸之路重要创新节点城市。

2.具体目标。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三是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推广新品种200个,新技术100项,使良种覆盖率和新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8%以上;引进转化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化工等科技成果70项以上;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R&D )经费占GTP的比重达到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5%以上,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90人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6亿元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3%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平台2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一)加快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立足县域发展功能定位,按照《高台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21--2023年)》,实施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行动,以精品制种、优质蔬菜、畜禽繁育等为重点,着力打造“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强物联网技术、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新型作物栽培技术研发,开发高科技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研发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和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建立信息化主导、智能化生产、生物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

1.推动绿色蔬菜产业创新发展。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

为依托,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应用,开展土壤消毒活化、水肥一体节水减肥增效、机械化轻简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研发。深入实施绿色蔬菜精深加工技术提升计划,大力推广生物工程、低温真空干燥、微电子控制、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设金张掖夏菜和反季节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基地、绿色蔬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2.推动畜牧业技术创新发展。开展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水产设施化养殖与环境控制、饲料安全高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种养循环、产品质量溯源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重大病毒性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优质牧草生产加工、优质牧草培育技术研发,建立牧草繁育、种植、销售、技术培训与推广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六园一廊四带”养殖场区建设为重点,建设共裕公司西门塔尔(黑)核心育种场1处,新建冻配站点4处,冻配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居延牧业5万头奶牛科技产业园、光新牧业10万头生猪科技产业园等养殖场(区)建设;建设优质牧草基地7万亩,新建、改造饲草加工处理企业1个,建设青贮窖3万立方米;积极争取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建设雨污分离堆粪场5000平方米,二三级封闭式粪污收集池5000立方米,推进生态养殖和循环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发展。以培育智能化现代加工新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动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等重点技术研发应用,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推进小麦、玉米、马铃薯、果蔬、中药材、小杂粮、畜牧养殖等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发展。建设农业智能工厂,打造数字化车间,建立加工业产业联盟,组建加工技术集成联合体,建立具有中试能力的研究应用平台,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

4.重视现代种业技术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推动现代生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以隆丰祥种业有限公司、中农大康公司、先行种业公司为重点,建立现代种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国家级重点种业基地建设。推进玉米、马铃薯、花卉、蔬菜等优质种子生产基地、品种试验基地和加工技术中心建设,突破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挖掘利用,加强农作物、畜禽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在新品种创制、林木繁育、种子加工与检测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开展玉米种子、马铃薯、高原夏菜、花卉新品种研发。依托共裕高新农牧科技开发公司,开展“张掖肉牛”等畜禽育种,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打造肉牛育种技术团队,建设肉牛繁育信息化平台,创建肉牛种牛评价共享平台。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5.打造现代设施农业智能化创新模式。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

区,推动物联网、空间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丝路寒旱生态农业智能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开展农作物耕种收、施肥、节水灌溉等环节智能化技术研究,集成运用大数据平台、物联网传感器、移动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5G、人工智能以及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作物生长信息、水肥一体化实时监控、环境自动调节等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加快现代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建设速度。

6.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认证技术,不断提高“三品一标”公信力,积极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优化农牧结合型循环技术体系,完善种植业-畜牧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发展外向型创新农业,以张掖“一带一路”重要通道物流基地及通道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契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让更多“高味”农产品走出深闺、走俏市场。

(二)加快生态工业科技发展。聚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立足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生态工业发展新格局,一手抓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在智能装备、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着力打造全省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和百亿级盐硝精细化工产业链。

1.推进智能技术创新。抢抓国家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等政策机遇,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高端智能制造业项目。推进大数据与工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智能加工、智能包装、智能搬运、智能制造、智能检测、智能装卸、智能仓储等整条生产线的工程化改造,着力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

2.发展数据信息技术。以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域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为抓手,加大工业软件、智能工控系统、人机协同等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培育数字工厂、智能车间,数字矿山等示范项目;发挥“标准先行、规范引领”作用,全力推进5G+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助推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动全县5G网络部署和普及商业应用,打造行业数字产业生态,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应用,实现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全面、应用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3.加快新能源技术发展。聚焦将南华工业园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园打造成光伏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生物质循环产业链、氢能产业链等十个产业链为主的综合能源产业链,坚持内引外联,开展院企科技合作,下功夫在风电装备制造、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和关联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研发新工艺,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高质化、供应链网络化及属地化发展,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企业整体竞争力、产业区域竞争力。重点发展高崖子滩光电产业园、碱洼滩、红山滩、盐池滩风光互补产业园和“风光电绿色制氢、制氨”零碳排放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与新产业互惠互济、集群化发展。

4.加强盐硝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加快南华工业园区和盐池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园区龙头企业,积极开展高含盐化工废水“零排放”、工业废盐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以农药、医药、染料、涂料、日化、助剂催化剂等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延伸上下游相关产品产业链条提供技术支撑。以中湖盐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加大健康低钠盐、沐浴盐等系列新产品研发,构建“原料-中间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盐硝精细化工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打造“智能化”工作模式,建立质量信息管理平台,打造盐硝精细化工科技创新基地。

5.加速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以晋昌源煤业为主导,开发低阶煤外热直立式粉煤热解炉的中试装置,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煤炭深度转化,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推进低阶煤提质利用、煤气净化利用、煤焦油深加工及产品开发,积极向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领域拓展,并不断延伸甲醇、烯烃等后续产业链条。通过高新洁净煤转化技术,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高附加值转化,努力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精洗煤+煤提质+煤焦油加氢+甲醇+高能环保醇基燃料+氢能源+余热发电项目的煤炭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拓展跟进焦化粗苯加氢、二氧化碳回收综合利用、高纯氢综合利用、尾矿洗选、尾矿回收综合利用及油气加注站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形成涵盖“尾矿-气-醇-油-氢-电-环保-新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新模式。

6.推动新材料及生物技术技术创新发展。围绕萤石、硅石等资源,加快推进矿产建材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改造现有企业生产水平,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萤石精粉加工生产能力。引进一批矿产加工上下游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超白压延光伏太阳能基片玻璃、超白浮法太阳能基片玻璃等前沿新产品。依托甘肃泽佑新材料有限公司,加快含氟联苯液晶单体、负性液晶单体、含氟液晶中间体及其衍生物新材料开发,开展关键设备装备及生产技术工艺研究,解决液晶新材料生产过程中合成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催化剂优化难度高等问题。

(三)加快全域生态旅游文化科技发展。紧紧围绕“红色高台”“绿色家园”两张名片和“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的旅游形象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智能化水平。促进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改变旅游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积极发展智慧旅游,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1.构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平台。开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一体化发展。提升自驾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科技支撑能力,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推动全天候文旅产品发展,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持续构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发展体系。积极引进高端文创企业,建设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信息平台,推动AAA级以上景区、民俗文化、地方曲艺等数字化改造,发挥网络平台技术传播优势,加大丝路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力度。

2.提升涉旅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强旅游交通、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旅游交通网络,拓展旅游交通智能化网络服务。提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宣传、咨询、购物等服务设施的科技水平。推进智慧文化旅游全覆盖,健全智慧文化旅游监管、服务、营销平台,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多种支付方式,方便游客便捷消费。

3.推进“互联网+”“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旅游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围绕红西路军纪念馆、大湖湾风景区、湿地公园、月牙湖公园等景点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景区高效运营。重点开展电子导航、无人机、导航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促进旅游产业和智能化高科技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全省“乡村飞阅”计划,不断完善各镇数字文化驿站功能,努力实现县域智能手机用户享受10万册数字书刊的免费阅读。启动智慧图书馆建设,通过物联网实现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开展5G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工程、优化5G智慧旅游服务,建立高台旅游VR宣传片、线下5G+AI旅游服务、AR辅助讲解、AI游记助手等旅游服务体系。

(四)力促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发展。围绕通道物流、电子商务、绿色金融、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快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实施与产业化发展相适应,与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

1.加快通道物流业科技创新发展。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契机,加快推进物流园项目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发挥“互联网+高效物流”在商贸流通领域的优势,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县智慧物流云大数据平台。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提升多式联运、城市配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新业态科技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2.推进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加强客户数据监测整合,打造现代化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和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流通”为载体,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着力构建城市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支持企业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自营平台和特色产品O2O营销中心,实现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

3.创建绿色金融科技支撑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创建各类金融工具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团队,统筹科技企业、科技金融产品、科技信用、科技金融中介等资源,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创优金融生态,搭建金融风控模型,打造智能风控平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型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选择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4.推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建设开放式科技服务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化、数字化发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规模、质量、效率,打造结构优化、支撑有力、创新引领的科技服务体系。

(五)强化生态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以“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为节点,加快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领域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技术研发及应用,为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推进蓝天保卫战领域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推广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技术,引导工业企业实施装备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工业窑炉和VOCs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及监控体系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开展零碳技术研发及应对“双碳”解决方案研究。开展节能技术推广及新能源产业布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创建等,推进“零碳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气象防灾减损技术研究,发展智能化气象预报,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24小时内网格预报场时空分辨率,完善降水、气温、强对流天气逐小时客观预报技术,提升对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订正能力。

2.重视碧水保卫战领域技术创新。加强黑河流域高台段湿地资源保护与监测技术研发。建立湿地保护与科学利用创新技术实验示范区,推进黑河湿地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湿地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及预警技术体系,实现对黑河流域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动态、长期、全面的监测。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引导企业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加快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推动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园区节水、废水处理及资源化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和服务平台。大力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为引领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按照“一张网、一标准、一中心、一平台、一大脑”要求,加快建设“感知广泛、处理高效、协同智能、安全可靠”的智慧水网。推进水库、河道防汛、山洪预警、灌区信息化、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等领域智慧化建设。

3.加强净土保卫战领域技术创新。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农用地分类管理。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和土壤修复技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体系,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及推广,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六)推进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立足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计划为契机,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前沿信息技术产业。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力度,加快5G基站建设、组网及应用推广,培育5G产业生态圈,推动5G通信技术在各行业深度应用。加快文化旅游、健康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高质量汇聚,积极布局全县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硬件平台、智能应用平台、智能应用开发环境,形成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集群。

2.实施“上云用数赋智”促进行动。完善企业上云用云标准体系,推广工业企业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等深度用云模式。鼓励综合体、商场、连锁店和其他生活服务业场所进行人、货、场的云化改造,引导快递物流平台和企业通过货源、车源和快递物流服务等信息业务上云实现高效匹配。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鼓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

3.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依托平台整合区域企业制造资源,健全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推广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打造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和效益大幅提升的现代化工厂。以数字化供应链为依托,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打造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

4.推动数字文旅发展。积极推广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纪念馆、数字博物馆。推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影音、网络直播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云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用好全域旅游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景区客流实时统计、智能预警和应急处理等应用。

5.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新业态,推广云农技等惠民服务。围绕玉米制种、绿色蔬菜、肉牛养殖、优质牧草等支柱产业,重点推动玉米制种基地大数据平台等农业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对农业资源环境、农业自然灾害、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农畜产品智慧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与追溯,建立“短视频+农产品”“直播+农业+电商”等新模式。搭建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推进生产管理、产品流通、乡村治理等数字化应用。

6.提升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指挥调度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强化信息技术保障,推进数字化智能平台应用建设。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数字化物资调配平台,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应急救灾物资智慧管理。构建网络联动体系,快速联动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并实现指挥中心和事故现场一线视频对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统筹指挥数字化水平。围绕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安全生产风险感知、动态监测、自动预警、应急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具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推进防灾、消防、避险、转移、安置一张图建设,实现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接入、可视化展示、预警信息发布、避险、转移、安置等,着力化解科技领域风险。

(七)推进大健康与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在精准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大健康与卫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为“健康高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快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依托生态地理环境优势,加快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构建资源培育、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专业服务为一体的中药材科技创新体系。鼓励药品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医疗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强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中药新制剂研发,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开发推拿按摩、针刺艾灸、拔罐药浴、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保健系列新产品。推进天鸿生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中和抗体、马血浆、孕马血浆新技术研发,建立国家级马匹防控及治疗临床试验基地。依托甘肃生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药新药中试生产线,开展可穿戴设备-降压仪、大型高端医疗装备-中医PET等新医疗器械产品研发。推动“互联网+”市场营销,扩大中药材销售网络。

2.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大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力度,整合县域医疗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医疗机构数据共享,结果互认。持续推广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应用,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使用率。逐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拓展远程医学平台应用功能,加强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等中心建设,推进与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的对接,开展远程专家门诊、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分时段预约、在线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实现全县医疗机构横向、纵向之间的互通和共享,发挥远程医学信息平台的政策协调、业务协同、上下协作优势,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应用。依托实体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3.推进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科技创新。加强药品原辅材料检验、中间体检验、成品检验、工艺流程等方面技术研发力度,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加速推进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加强医疗器械行业、健康监测等方面研究,重视精准诊疗、无创检测、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颠覆性创新技术培育,引领新一代诊疗装备发展,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加密存储、数字身份认证、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和数据防篡改、数据安全共享等技术优势,搭建县内医院、药店、社区、政府等公共实体多方数据的链接网络。加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兼顾实时性和准确性的传染病早期联合预警监测平台。加大疾控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领域科技应用和创新,为应对疫情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八)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以提升全县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科研力量,构建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供给、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体制改革纵深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不竭动能。

1.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对接国家和省市创新资源,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及创业创新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县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联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扶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创建,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型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要求,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诉求办理、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品展示和创客空间等综合性公共服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以上。

2.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重点产业组团引才”“高端人才柔性引进”“高台籍优秀人才回流”等引才计划。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出台高层次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户籍、配偶安置等方面配套政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把科技特派员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引导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咨询、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项目指导、合作开发等形式,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3.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水平。深化院地校企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科技走廊”建设战略,聚焦关键技术领域,通过科技平台建设,与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在制种育种、旱作农业、新能源、新材料、节水、医药临床等方面展开技术交流和科技项目、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增强科技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严格落实国家对外国专家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外国专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国内跨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针对全县产业发展的瓶颈与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国内前沿技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优势企业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相关先进技术跨地区转移转化,优化配置区域内科技要素。

4.强化科技资源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扩大有效研发投入,加大金融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扶持力度,强化政府资金和金融手段协调配合,促进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平台、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后补助、奖励、购买服务、税收减免、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多种直接和间接投入方式获取资金支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支持政策体系,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科技税收政策落实力度。建立科技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担保贷款代偿。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镇、部门工作实绩科技创新考核权重,形成镇、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格局。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进依法行政,构建高效的科技政务系统。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计划,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深化与县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等科研院所科技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等院校参与”建设模式,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格局,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推进知识创新产业化进程。健全知识产权综合治理体系。加快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通过提高专利奖励经费、知识产权工作经费等方式,调动从业者科技创新积极性,提升专利数量与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多部门快速反应机制,加快完善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统一监管及多部门协同联动执法体系。

6.营造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科技创新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环境条件。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扶持计划,为科技产业提供政策、资金倾斜,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行政管理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探索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及组织管理方式。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力度,依托各类传播媒介对省、市相关科技创新政策精神进行全方位解读与宣传。鼓励和支持科学家、成功企业家、专业型技术人员开设科技讲座、培训班。组织科技平台、科技型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科技创新类竞赛。依托县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阵地,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创新热情,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聚焦“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内容,建立健全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县、镇、村三级纵向贯通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科技执法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及时研究、解决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重视与国家、省、市科技规划及全县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部署。形成合力推进全县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直接资助与间接资助相结合的执持机制。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研发活动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放大公共财政投入的撬动效应。推动各镇、部门单位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坚持协同配合。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认真抓好行业科技工作,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科技典型,抓好示范引导,推广和应用,大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要充分发挥科协、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媒介在推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全县各级组织要紧密配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共同组织实施好规划任务实施,形成各负其、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四)强化监督落实。进一步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总结,对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规划任务及相关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考核,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技创新检查评估机制。完善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公众、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公众媒体对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建立公开透明的科技监督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对举报信息进行处理,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