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部门文件

高台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台县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等5个实施方案的通知

字体:【 打印
索引号
620724011/2021-00064
文号
高减灾委办发(2021)5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高台县应急管理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1-06-29 10:09:49
是否有效

各镇人民政府,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

现将《高台县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高台县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方案》《高台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高台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高台县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高台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6月25日



高台县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张掖市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现就我县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针对灾害风险隐患突出和防治薄弱环节及关键问题,全面开展调查排查,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努力提升灾害防范能力。

二、总体目标

开展全县灾害综合风险隐患调查排查,摸清全县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县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我县各级各部门有效做好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努力把灾害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主要任务

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突出地震、洪水、地质灾害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各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应用需要编制县、镇两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具体任务如下:

1.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全面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脆弱性、历史灾害和经济社会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已开展的各类普查、相关行业领域调查评估成果,根据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实际情况和各类承灾体信息现状(包括各类在建承灾体),统筹做好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补充、更新和新增调查。

2.实施重点隐患排查。针对小灾频发多发、大灾并发群发、灾害链易发,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和设防不达标,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存在严重短板等重点隐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排查和识别,特别对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易发多发区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要自然资源等进行重点排查。

3.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针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市场机制三方面作用,在县、镇两级开展全面调查,并对镇、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基层减灾能力情况开展抽样调查。

4.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与制图。制定县级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实施细则,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库,开展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种风险评估、多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风险评估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编制各级自然灾害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

5.制修订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在上述各级系列风险图基础上,制修订县级综合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洪水风险区划图、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等。综合考虑我县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灾害风险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减灾防治措施等因素,编制县级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开展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主要开展断层活动性鉴定、1:5万活动断层填图、隐伏区活动断层探测和重点地震带区域三维地震构造精细探测等工作,获取全县主要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定量参数,评定活动断层的发震能力。获取全县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场地类别基本参数,评定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场地影响。(责任单位:县地震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

(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主要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中高易发区1:5万、1:1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和精细化的调(勘)查工作,获取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基本灾害特征信息、稳定性现状、孕灾地质背景条件属性等信息,为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建设县级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县级(1:5万或1:10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系。(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地震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各镇人民政府)

(三)开展水旱灾害调查与评估。组织全县暴雨洪水特征调查、暴雨洪水致灾孕灾要素分析,完成全县暴雨洪水易发区调查分析、全县水文站特征值计算复核、流域产汇流查算图表;开展暴雨、洪水频率分析,更新全县暴雨频率图、大江大河主要控制断面洪水特征值图表,编制中小流域洪水频率图。以各镇、重点生态保护区为基本统计单元,收集整理降雨、蒸发、水资源量等水文气象资料,历次旱灾资料,蓄、引、提、调等抗旱水源工程能力,监测、预警、预报、预案、服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能力等相关基础资料,建立全县干旱灾害危险性调查数据库。(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

(四)开展气象灾害调查与评估。整理分析全县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及区域自动站的气象观测要素,针对主要气象灾害引发的人口死亡、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坏等影响,全面获取我县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孕灾环境信息和特定承灾体致灾阈值,评估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建立主要气象灾害县级危险性基础数据库。编制县级(1:5万或1:10万)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等专业图件。(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各镇人民政府)

(五)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调查与评估。开展全县森林和草原可燃物调查、野外火源调查和气象条件调查(2000年以来),建设森林和草原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综合森林和草原可燃物燃烧性、立地类型、野外火源以及气象条件等情况,结合已有资源数据、调查数据、多源遥感数据,进行森林和草原火灾危险性综合研判与分析,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危 险性评估,编制县级(1:5万)的森林和草原火灾危险性分级分布图。(责任单位:县林草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统计局,各镇人民政府)

(六)开展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利用各类承灾体已有基础数据,开展承灾体单体信息和区域性特征调査,对区域经济社会重要统计数据、人口数据,以及房屋、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通信设施、能源设施、市政设施、水利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重要承灾体空间位置信息和灾害属性信息进行调查。(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林草局、县工信局、县统计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

(七)开展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全面调查、整理、汇总1978年以来我县各年度灾害、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以及1949年以来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建立要素完整、内容详实、数据规范的长时间序列历史灾害数据集。(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林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统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

(八)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调查单元,全面调查与评估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和基层在减灾资源(能力)、参与资源(能力)的现状水平,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评估与制图。(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县林草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各镇人民政府)

(九)开展重点隐患排查。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气象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致灾孕灾重点隐患排查;开展自然灾害次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点隐患排查,形成隐患清单;开展全县隐患排查要素综合和分类分级排查,形成全县重点隐患清单(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县林草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

(十)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1)地震灾害。建立分区分类的建筑结构、生命线工程(公路、铁路)及生命地震易损性数据库,评估地震灾害工程结构直接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风险,给出不同时间尺度地震灾害风险概率评估和确定性评估结果。编制不同尺度、不同概率水平、不同范围的概率性和确定性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我县地震灾害防治系列区划图。(2)地质灾害。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开展中、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判定风险区划级别,编制县(区)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件,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稳定性程度、灾害风险等级等因素,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方案。(3)气象灾害。针对干旱、暴雨、高温、低温冷冻、风雹、雪灾和雷电灾害,评估气象灾害人口、经济产值、居民建筑、基础设施等主要承载体脆弱性;评估不同重现期危险性水平县级各类承灾体遭受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编制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案。(4)水旱灾害。针对重点防洪区和全县山丘区小流域,评估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范围内人口、GDP、耕地、资产、道路等基础设施暴露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风险。编制不同尺度流域、行政区的洪水风险区划方案。编制全县主要江河防洪区、山洪灾害威胁区和局地洪水威胁区的宏观洪水灾害防治区划方案。分析全县域水平干旱频率和旱灾损失,绘制旱灾危险性分区图和风险图。建立二级旱灾分区体系,编制旱灾风险区划方案。评估抗旱减灾能力,编制全县干旱灾害防治区划方案。(5)森林和草原火灾。建立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和标准,评估森林和草原火灾影响人口、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损失的风险。建立森林草原火险区指标体系,编制森林草原火险区划方案。融合承灾体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确定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治区划等级标准,完成县级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治区划。(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县林草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统计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

(十一)编制综合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1)建设综合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的地方技术规范体系。调查各单灾种风险评估和区划主要数据和成果情况,分析本次普査获取的自然灾害数据、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和社会人口经济统计数据情况,在已有行业标准规范和成果基础上,制定县级相应行政单位的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规范体系。(2)开展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在全县范围基于主要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以及承灾体调查成果,采用风险等级和定量风险结合的方法,评估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种影响下的主要承灾体(人口、农业、 房屋、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多灾种综合风险。(3)编制灾害综合风险和防治区划。基于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成果,综合考虑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差异性,通过定量区划方法进行区域划分,形成以灾害综合风险为载体、具有区域特征的县级和重点区域综合风险区划;依据减灾能力评估、风险评估和单灾种防治区划结果特征值,综合考虑不同致灾因子对不同承灾体影响的预防和治理特色,认识区域灾害防治分异特征,进行综合防治区域划分,制定重点区域的综合防治区划方案。(4)推进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库建设。建立综合风险制图规范,以数据、文字、表格和图形等形式对县级相应行政单位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汇总整编,建设县级(1:1万-1:5万)和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对策报告成果库。(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县林草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各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组建普查工作县级协调工作机构,做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常态化业务工作的有机衔接,安排部署项目建设相关工作,解决全县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论证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指导各部门按任务分工抓好工作落实,指导各镇、各行业部门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各行业部门负责本行业本系统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的组织、协调、监管等工作,明确任务清单,分级组织实施。各镇人民政府要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工作部署安排,切实抓好本行政区域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的实施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关规定,全县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经费由中央和市县共同承担。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中央转移支付,组织开展普查工作。财政部门要安排相应工作经费,保障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科技含量。要选聘高水平专业单位参与工作,组建专家技术队伍,配合做好各项风险调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支撑工作。要注重专业技术资源的吸纳,选择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组建专业调查队伍,开展资源清查、数据采集等工作,确保调查和排查工作质量。

(四)加强协调联动,实现信息共享。结合全县地理国情普查、全县水利普查、全县国土调查、全县农业普查、全县经济普查和地震区划与安全性调查、重点防洪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全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森林资源清查、草地资源调查、全县气象灾害普查试点等专项调查和评估最新成果,系统梳理本项目建设产生的新数据资料,建立共享目录,建设集成平台,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多部门共建共享,支撑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业务工作。


高台县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甘办发〔2019〕41号)和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张掖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等5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张减委办发〔2020〕2号)要求,全面推进我县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切实增强我县房屋设施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实施我县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重大风险,切实提升我县抗震防灾能力。

二、工作任务

(一)对我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易发区未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能力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镇村民居、城市老旧房屋、城镇供排水、道路桥梁、供热、燃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幼儿园、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化品厂库、水库大坝、重大工程等建筑或设施为重点进行抗震加固。

(二)对一般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民居、公共设施加固改造。实施农村民居加固示范工程建设。

(三)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布局,分级推进建设。

三、进度安排

2021年底前,完成抗震性能普查工作。

2021年底前,完成抗震性能鉴定,建立县级房屋设施(构筑物)抗震风险基础数据库,并确定需进行抗震加固的项目清单,提出抗震加固的分步实施计划。

2022年底完成抗震加固工作。

四、任务分工

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按照属地原则,由镇政府组织实施,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协调、指导、督促工作。县发改局协调、指导项目立项工作。县地震局负责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易发区及一般地区。

(一)农房。(牵头部门:县住建局。配合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各镇人民政府。)

按照省住建厅安排部署,做好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实施农房加固示范工程。
    (二)城市老旧房屋。(牵头部门:县住建局。配合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城关镇。)

重点对2000年之前建成的年久失修的老旧房屋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三)城镇供排水、市政道路桥梁、供热、燃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牵头部门:县住建局。配合部门:县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涉及生命线工程的城镇供排水、市政道路桥梁、供热、燃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四)学校、幼儿园建筑。(牵头部门:县教育局。配合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宿舍、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五)医院建筑。(牵头部门:县卫健局。配合部门:县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门诊楼、住院部、医疗应急指挥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及重要建筑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六)交通生命线工程。(牵头部门:县交通局。配合部门:县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高速公路、县道等重要交通要道,桥梁等控制性工程,车站等交通枢纽的重点建筑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七)电力工程。(牵头部门:县电力公司、县发改局。配合部门:县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发电场、电力调度中心及其所属送变电所的生产建筑及设施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八)通信工程。(牵头部门:县工信局。配合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通信枢纽工程、通信指挥中心等重要建筑及设施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九)水库大坝。(牵头部门:县水务局。配合部门:县电力公司、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大中型水库、重点小型水库大坝等重要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十)危化品厂库。(牵头部门:县应急管理局。配合部门:县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

重点对全县危化品厂库进行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进行加固,消减抗震安全风险隐患。

(十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布局,分级推进建设。(牵头部门:县住建局。配合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地震局。)

县住建局负责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地方标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县应急管理局负责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要提高对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抓好地震易发区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组织有力、责任明确、工作到位。

(二)靠实工作责任。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解,靠实工作责任,细化任务分工,主动担当作为,落实地震易发区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作。牵头部门应主动做好总体协调、指导、督促工作,加大推进力度。

(三)加强资金扶持。完善地震易发区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程资金投入机制,把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积极向国家、省级相关部门争取,最大限度得到上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

(四)做好技术保障。各行业部门可通过自行组织实施或政府购买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查工作,应保证普查资料全面、真实、准确,为抗震加固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抗震性能鉴定、加固方案设计和加固工程施工,必须按照现行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和要求开展,确保加固后的房屋设施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五)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分阶段对实施内容、建设目标、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展情况实施常态化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充分发挥监督考核的约束作用,保障抗震加固工作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高台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甘肃省应急救援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我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现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高台县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特点,强化智能化指挥、专业化救援、实战化训练、模块化储备、立体化投送,切实增强应对重大灾害事故指挥、协调、救援和保障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原则

(一)实战牵引,突出重点。坚持以实战为牵引,结合高台县事故灾害救援任务特点,强化重大灾害事故指挥协调、专业救援、应急保障等关键能力建设。

(二)合理布局,前瞻设计。按照精简集约、相似聚合、衔接快捷、齐全配套的原则,立足长远发展,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配合和合理利用。

(三)上下一体,横向衔接。加强各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和工作对接,积极协调行业部门、重点企业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救援保障和协调联动效能。

(四)整合资源,平战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尖端装备、骨干力量、战备训练、实战经验和科普宣传等优势,依托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实现高效调用、快速投送。

三、主要任

(一)加快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参照上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标准,结合全县应急救援形式任务特点,在县应急管理局建设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按照“对接打通上下关联,纵向做实视频调度会议系统”“三打通、三做实”的工作要求,打造集“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组织参加视频会议或是业务培训,接收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视频调度、视频点名。“视频监控系统”即整合本县区重点危险企业、重点危险源和应急管理系统所关注的其他视频监控资源,积极对接工业园区、县林草局等相关部门,协调连通危化、非煤矿山、森林草原防火区、应急避难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端口,提高视频监控接通率,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可视化全程监管,实现“互联网+视频监控+执法”目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即探索建设工作联络网、应急预案库、典型案例库、法律法规库、应急专家库、救援队伍库、物资储备库、信息数据库、技术支撑库“一网八库”,协调与消防救援大队、应急救援中心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关联,配备移动卫星接收设备,高标准建立有“现场图像传输、单兵种救援图像传输、无人机图像传输”通讯方式的现场处置指挥系统,确保在无网络运营商信号覆盖的情况下,实现全区域、全地形、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事故灾害现场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和会商研判,提高应急指挥调度实战化能力。 (牵头单位:县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游局、县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民政局、县商务局、发改局、县林草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 、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消防救援大队)

(二)推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专家查隐患机制。注重专业性、技术性,县安委办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家库。二是完善救援力量强保障。统筹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县组建消防救援“轻骑兵”前突小队,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以消防救援、矿山救护大队为主,各企事业单位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应急志愿者、村社民兵队伍为辅的专兼结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三是注重实战演练提素质。将应急演练作为提升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开展防汛抗洪、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暨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救援装备实操暨救援队伍拉动、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建立常态化、实战化应急演练机制建立。四是多方协作联动聚合力。分别与县气象局、武装部签订应急服务合作协议,建立多方参与应急救援机制。从提升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入手,公开向社会征询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及时补充购置,分级分类建立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构建“专人管理、专库存放,统一调度、统筹使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推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工程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工作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抓好统筹协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间节点推进。

(二)建立保障机制。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财政支持、运行保障、购买服务、考核评估等政策规定,采取科学管用的推进措施,为加快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密切协调配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工程建设涉及内容多,工作任务重,标准要求严,要提前谋划安排,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救援指挥中心工程建设。


高台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我县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水平,实施我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努力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二、建设目标

围绕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和农业自然灾害等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构建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的自然灾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为灾前防范、灾中应急和灾后处置提供基础支撑,推进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一)实现感知全域覆盖。健全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和农业自然灾害等灾害监测感知手段,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体系。

(二)实现监测全面汇聚。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感知对象全覆盖、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数据全汇聚。

(三)实现风险早期识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风险早期识别能力。

(四)实现预报精细精准。构建全县自然灾害业务模型体系,基于知识图谱、模型工场和算法仓库,实现对自然灾害的精确分析研判和精准预报预警。

(五)实现预警靶向发布。整合信息发布资源,完善全县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六)实现综合协同应急。将监测预警从灾前预防延伸到灾中应急、灾后处置的防灾减灾救灾全流程,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协同联动。

三、工程框架和建设任务

根据全县灾害类型和各部门灾害监测预警职能,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分为“1个综合6个单项”监测预警专项工程,其中“1个综合”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专项工程,“6个单项”指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和农业自然灾害等单项监测预警专项工程。各单项灾害监测预警为综合监测预警提供单项灾害的监测预警数据和服务支撑,综合监测预警通过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农业自然灾害等各单项灾害监测预警数据的整合,实现数据资源汇聚、关联、融合。

(一)建设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扩展建设6个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专项工程基础感知网络,围绕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各行业主管单位开展灾害单项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升级改造监测网络,开发应用卫星遥感、遥测和视频监控设施设备,提高监测感知数据精度和智能化监测水平;在已有监测网络建设基础上,增加重点区域监测网站密度,实现灾害区域监测全覆盖。

(二) 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满足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应用的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监测感知数据标准,通过数据共享和接入,实现6个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数据横向共享和全汇聚,形成统一的自然灾害监测数据资源池,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风险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与会商研判。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等资源,扩充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基础设施支撑。运用全网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全维动态展示技术,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地方政府、灾害事故现场等多方参与的远程会商平台,实现多源信息的综合展示和多方参与式会商。

(三)提升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各行业部门完善灾害单项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基于各类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遥感数据、历史灾害数据、抗灾能力信息,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和农业自然灾害等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风险评估。基于感知数据、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及其他自然灾害多源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灾害发展趋势推演。构建快速、精准、高效、共享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健全基于云架构的县级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建设,加强偏远农村、山区等区域预警信息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根据灾害发生不同情况,实现主动预警和按需推送。

四、实施步骤

工程建设周期为三年。

(一)2021年上半年编制总体建设方案,各专项工程责任单位完成现状调研和需求分析,编制各专项工程实施方案;

(二)2021年下半年完成工程立项,各单位按工程进度开展各专项工程建设内容;

(三)2022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实现各专项工程间的信息共享和各部门间的业务协同,达到工程建设预期目标。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分工。本项目由县应急局和县发改局总牵头,县委网信办、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文广旅游局等配合完成。根据各专项工程建设内容和部门业务职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应急局牵头,地震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地震局牵头,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水务局牵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林草局牵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气象局牵头,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程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

(二)完善协作机制。本工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工程联络员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程项目论证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县应急局、县发改局作为牵头部门,会同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等部门,组建工程总体设计小组,共同开展工程顶层设计和方案论证,统一编制工程实施总体技术方案,共同研究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共性建设内容,做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标准规范和信息服务系统等顶层设计,明确各参与部门间的职责任务。在总体技术方案基础上,自然资源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林草局、气象局、地震局等牵头部门各自负责专项工程方案编制。

(三)强化工程保障。各部门要抢抓国家支持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资金扶持。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项目优先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工程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分进度对实施内容、建设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展情况实施常态化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充分发挥监督考核的约束作用,确保工程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高台县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推进实施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依据《甘肃省全民性安全防灾教育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特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全县安全防灾宣传教育融媒体平台,整合安全防灾宣传培训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分级分类开展知识技能提升培训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凝聚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全社会安全文明整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要求

力争到2022年底前,县级部门之间建立起完整的沟通协调机制,重点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动员部署到位;到2021年,初步建立全县全民性安全防灾教育体系,村社和企业班组一线安全防灾宣传培训教育职责基本明确,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到2022年,全民性安全防灾教育体系高效运转,安全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全民安全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和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1.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统筹协调主流媒体加大安全防灾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电视台开设安全防灾宣传教育固定栏目,增加时段和频次。各类主流媒体主动策划,创新方式手段,把握时度效,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安全防灾主题采访活动,形成规模效应;认真做好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报道和舆论引导,确保舆情平稳。(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县委宣传部指导协调,各镇人民政府和县文广旅游局、信息中心等部门配合)

2.开设政务媒体安全防灾专栏。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应急管理专栏,政府各部门全部注册开通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定期发布安全防灾新闻信息和知识常识。(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委宣传部、县应急管理局、信息中心等部门配合)

3.建设安全防灾宣传教育融媒体平台。积极协调配合做好张掖公共应急频道的开设,协调全县各级各类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政府各部门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政务网站在内的等宣教融媒体平台,参与构建“1+N”模式的全市安全防灾宣传教育全媒体矩阵,积极做全市应急频道的“扩音器”。内容集中生产,全媒体、分众化发布,不断强化高台安全防灾新闻信息的聚集效应。(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文广旅游局、信息中心等部门和县属重点企业配合)

4.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制定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应急广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求,建成“上联中央、下联县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甘肃应急广播体系。按照统一规划自主建设应急广播体系,确保农村广播和大喇叭覆盖到每户居民,到2022年全面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县文广旅游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应急管理局、信息中心等部门配合)

5.多渠道发布安全防灾信息。通过购买服务、自建平台、培育扶植等方式,加强与各类公共媒体和自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战略性合作,多层次加强对外宣传报道。适时与新闻媒体座谈交流,总结经验,沟通思想,畅通渠道,确保遇事统一发声,第一时间抢占舆论主阵地。移动、联通、电信高台分公司每月通过手机短信,定期向广大干部群众发送公益性安全防灾常识或温馨提示短信;公安部门通过公安公众服务网定期向社会公众发送公共安全、交通安全等常识和警示提醒。其他各部门通过已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定期发送安全防灾常识知识。(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县委宣传部指导协调,各镇人民政府和县文广旅游局、县工信局、县公安局、信息中心等部门配合)

6.建立健全安全防灾微信群。要分行业全部建立覆盖党政主管领导、行业监管部门、重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微信群,要督促规模以上企业分车间、班组建立覆盖一线职工的微信宣传群,所有镇、村(社)要建立覆盖一线农户的微信群,构建覆盖各级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社会全员的安全防灾微信群。(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配合)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遍及城乡的安全防灾宣传教育活动。

1.打造安全防灾宣传教育精品。各级各部门根据社会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开设安全防灾专题栏目。要注重与时倶进,及时更新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确保所有栏目保持创新活力,干部职工喜爱,人民群众受益。(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等部门配合)

2.搞好安全防灾主题教育活动。持续组织开展“4.22”国际地震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陇原行”“11.9”消防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引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浓厚舆论氛围。紧盯企业安全生产、群众平安生活,紧贴群众需求,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深入重点场所、重点部位,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等方式方法开展宣传、教育、 培训,让群众真正听得进、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在各类学校、卫生机构、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开设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专栏,及时更新宣传教育内容。组织安全防灾主题晚会、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比赛、抖音大赛等群众性宣传活动,向群众自主开展的广场舞、秧歌队推送曲艺作品,在县内主题公园、文化广场长期设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识标语。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写适合高台县情的安全防灾科普宣传读本。(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游局等部门配合)

3.把安全防灾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继续完善在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设置相应课程,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编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适应全日制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资源,加强对学生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防护能力,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实现以学生安全带动家长安全,以校园安全促进社会安全的效果。(县教育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应急管理局、县红十字会等部门配合)

4.完善社会化安全防灾考核考试。在相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和相关资格认证考试中增加安全防灾相关内容,把应急安全知识教育作为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的必备内容,推动社会全员重视安全防灾,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意识,熟悉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红十字会等部门配合。)

(三)开展安全防灾素质能力提升培训。

1.开展党政领导安全防灾能力提升培训。将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制度化,列入每年县一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防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法规政策和形势任务,进一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安全防灾工作的能力水平。(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人社局等部门配合)

2.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县应急管理部门对镇应急管理人员和村(社区)应急人员开展全覆盖业务培训。各镇各部门比照应急系统做法,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定期对各辖区、各系统开展以安全防灾理念提升、形势任务研判、法律政策掌握、隐患排查治理、沟通协调保障、应急响应处置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培训。(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和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3.开展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能力提升培训。县应急管理部门参照消防救援队伍培训大纲和相关规范,制定社会救援力量临时性、指导性培训大纲和考核规范,完善培训教材体系,编制日常教育训练、装备操作训练、救援技能训练等教材,分年度制定培训计划,督促指导各救援队伍制定实施年度培训方案。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本行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指导本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实训。(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4.巩固深化企业安全培训。督促各类企业建立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机制,制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建立教育培训档案。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照工作岗位定期开展培训。重点开展企业负责人安全防灾理念更新培训,管理人员安全防灾能力提升培训,新员工二级安全教育,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施工、新岗位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等。要特别注重对外包协作单位员工的入职培训,做到安全技能不掌握不入职、安全考核不合格不上岗。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主管部门尤其要加大行业领域内重点岗位人员培训,确保所有工种、所有岗位从业人员都要全面掌握安全防护技能。(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四)加强安全防灾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1.分级分类建立培训教育师资库。县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按照县应急管理局不少于2人、各行业主管部门不少于1人、各镇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公室不少于2人、各应急救援队伍不少于2人的标准,建立全县安全防灾培训教育师资库。各镇、各单位按照专业需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原则,选拔、任用专业人才参与专业和综合教育培训,组建各自安全防灾培训师资队伍。(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2.壮大社会宣传力量。聘请公众形象好、责任感强、影响力大、带动面广的社会名人做安全防灾形象代言、制作公益广告,强化互粉互联。鼓励各级干部以个人名义运用微博、微信,自觉关注宣传安全防灾工作。(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3.建设强有力的应急宣传队伍。全县应急管理系统和负有安全防灾职责的部门自上而下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网评员和信息员队伍,坚持主动发声,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传递权威信息,开展舆论引导,抢占网上舆论话语权。充分整合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消防系统的宣传力量,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配足配好宣传装备,资源共享、高效协同,既要各专其职,又要同声合力,共同引导舆论方向,释放正能量。(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和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要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措施,制定年度计划,定期开展效果评估,协调做好具体任务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关专项资金中安排安全防灾宣传教育经费。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要列支专门经费用于安全防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安全防灾宣传教育领域的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形成安全防灾教育资金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完善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健全完善安全防灾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策划重点宣传议题,围绕阶段性选题挖掘线索、广开渠道。要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机制,使不同平台、不同层级的安全防灾宣传教育工作按照同一立场从不同角度有效发声,凝聚力量,形成声势。要完善安全防灾宣传内容审核制度,严肃纪律,规范行为。要健全安全防灾舆情研判制度,做到专人负责,全天候监测、及时化处置。要完善敏感事件应对制度和预案,第一时间有效回应社会舆情热点,切实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纳入考核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将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纳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县减灾委办公室将适时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进展缓慢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将予以通报、约谈,对部署周密、措施得力、工程推进积极的部门和单位将予以一定形式的表彰奖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