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台县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省委、省政府 、市委、市政府 、县委、县政府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切实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中共张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5年张掖市稳定粮 食生产行动方案的通知》(张农领办发〔2025〕5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67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5.78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0.8万亩、大豆播种面积0.381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二、重点任务
(一)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守牢全县65.07万亩耕地保有量和58.0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推进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坚持良田粮用。永久基本农田重点保障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种植,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划定的36.6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种植粮食作物。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排查工作,严厉打击破坏土壤行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日常监管,严肃处置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严防割青毁麦、耕地撂荒、“大棚房”等耕地种植用途管控问题发生。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人民政府。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镇负责落实,不再逐一列出)
(二)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1+1+6”政策体系,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万亩。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等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的广泛深度应用,推动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建高标准农田应建尽建智慧水肥一体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智慧水肥一体化。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9万亩,减少化肥用量,化肥利用率达42.5%。持续做好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强化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攻关,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持续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整地、种植绿肥等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措施。健全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监测体系 及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强化刚性约束。保质保量完成第三次土壤普查年度任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
(三)全面实施农业节水。 大力实施工程节水,推进金河湾水库、南华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六坝中型灌区、友联大型灌 区节水改造等项目,新建调蓄水池9座,衬砌渠道21公里,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重点推行“小块变大块、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推广膜下滴灌、水肥 一体化、垄膜(垄作)沟灌等节水增效技术35万亩。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按照“四水四定”原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先保障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制种等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物用水,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大力推广种植低耗水高效益作物,禁止地下水用于高耗水作物灌溉。强化管理节水,加强用水监测计量。 (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
(四)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聚焦现代种业“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着力重点,全力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推动玉米制种产业提档升级,打造全国一流的玉米种子良种繁育基地。2025年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持续扩大高标准种子基地覆盖面积,不断提升基地现代化物质装备水平,玉米制种基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其中水肥一体化配套面积达到83%。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企业,支持玉米制种企业升级改造种子脱粒精选、包衣包装等成套加工线,扩大玉米种子小包装产能;谋划布局国家级和区域性现代种业创新基地,依托高台种子研究院、种业研发中心等县级自主创新平台,构建现代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展前沿科技育种技术;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玉米新品种研发攻关,选育1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加强县级种业监管队伍建设,落实种业“八位一体”监管服务机制,强化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加强种子备案和日常检查检测,持续优化种业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宜机化配套,支持玉米制种企业应用自动驾驶、机械去雄、摘穗扒皮等机械装备,玉米制种全程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大力推广冬灌与全生育期膜下滴灌相配套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有效解决全程滴灌造成的土壤盐渍化和地下虫害加重问题,持续提升基地产出能力。(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
(五)加力推进单产提升。持续开展单产提升和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抓点示范行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油生产头号工程,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县推进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行动,聚焦主要粮食作物,集成耕、种、管、收、 地、种、肥、药等全环节,集中攻克增产技术难关。开展粮油作物标准化生产及配套技术研究,打造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重点示范推广稳产、高抗优质小麦,密植抗倒伏宜机收中晚熟玉米,抗旱、抗病、耐盐碱、加工型马铃薯等粮油作物新品种。集成配套各类资源,精准管控各个生产环节,建立以密植高产精准调控 技术模式为支撑的单产提升体系。推广“一地两茬”,实现“以秋补夏、以经补粮”,有效缓解粮、经、饲争地矛盾,不断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进一步加大抓点示范力度,建设一批粮油作物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高产片。注重农机农艺融合配套和全过程社会化托管服务,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稳产增产综合技术,加快“良地”建设,加大“良种”引进,强化“良法”集成,突出“良机”配套,推动“良制”创新,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全县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
(六)提升科技装备水平。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协作攻关平台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研机 构更好地服务粮食生产,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落实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开展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智慧农机装备应用。加快推进北斗导航农机装备应用规模,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打造熟化定型机械应用场景,在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去 雄和残膜捡拾等装备应用上取得新进展,农业机械化率达87%以上。加力推进农机补贴“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加快高性能精量播种、低损高效联合收获等先进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实施农机减损,常态化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组织开展机收损失监测。加强农机手培训,持续提升作业质量,降低机收损失。(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
(七)科学开展防灾减灾。健全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强化部门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落实“呼应叫醒”机制,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到户、防灾减灾措施到田。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提高粮食作物承保面积,加大农业保险、信贷等金融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实施玉米、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及大田玉米种植收入保险,织牢农业保险“安全网”。压实属地责任,围绕粮食安全目标,持续推进基层植保体系建设,提升病虫防控减损能力,加大病虫害监测调查力度,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强化检疫监管,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攻坚战。严格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技术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 以下。(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应急局、县财政局)
(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大力引进培育粮食加工、仓储、物流等规模企业,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文章,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粮食经济产业链。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订单种植销售的产 销对接模式和耕种管收托管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加工、存储、流通、消费等全环节粮食损耗浪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种粮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为粮食生产提供资金保障。(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压实属地责任。 各镇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和“一把手”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主动过问抓落实,分管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建立领导包抓机制,采取镇领导包村、镇干部包户的方式,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粮食面积落实到户、到地块。各相关部门单位要落实指导、协调、服务职责,各司其职、紧密衔接,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确保粮食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镇、有关部门要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政策,强化对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保障。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积极引导形成多方投入格局,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有序流转土地,优先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经营化生产组织积极参与开展机种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代耕代管等社会化服务,不断提升粮食产能。
(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和粮食生产各类扶持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主动适应新政策、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提高保粮意识,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围绕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流通、节约等环节,做好典型宣传和示范引导。切实提升全民粮食安全意识、节粮减损意识,推动爱粮、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成为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