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台县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着眼于“扩大规模、提升内涵、促进就业”,踏实有效的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进展。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全县总面积4425平方公里,辖9镇,136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人口15.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万人,农村人口10.45万人。全县现有普通高中1所——高台一中,在校人数2311人。现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县职业中专),是一所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88年,学校占地面积308亩(20.54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300平方米,现建有教学、实训大楼4幢,学生公寓楼2幢,学生餐厅1幢,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分布合理。学校固定资产总额1.26亿元,建有汽修、机电、电工、护理、音乐、美术6个综合实训基地,内设机车修理、喷涂等30多个专业实训室,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额1888万元。2017年开始创建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学生招生规模设定为3000人。2018年共招录新生382人,全日制在校生1181人,电大学历教育学生379人。与上年度相比,在校生减少82人,电大学历教育学生增加39人。2018年毕业生405人,比上年度增加108人,其中14人自主就业,391人升入高等院校。
1.2设施设备。学校现有价值1162万元的教学仪器,生均设备值9781元,比上年度减少4720元;学校现有实习工位909个,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77,比上年度增加0.16;学校图书室共有纸质图书29295册,生均24.76册,比上年度增加1.83册。
1.3教师队伍。2018年,县职业中专有正式教职工184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学生1181人,生师比6.4:1,与上年度相比减少0.25。有“双师型”教师54人,占专业课教师的57.4%,占专任教师的32.1%,比上年度增加0.9个百分点。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61人,占专任教师的95.83%,比上年度增加5.6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4人,占专任教师的2.38%,比上年度增加0.07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1人,占专任教师的30.36%,比上年度增加2.61个百分点。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2018年,学校强抓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良好,自信、自律,无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学生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修完了《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必修课程,在县教育体育局和学校组织的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抽测中,成绩合格率为100%。学生专业技能合格率100%,毕业学生均取得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2018年10月份,学校组织在校学生进行了体制测评,体质测评合格率97.1%,比上年度上升0.9个百分点。2018年应毕业学生405人,实毕业405人,毕业率100%。
2.2就业质量。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率100%,初次就业起薪2800元左右;升入高等院校39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6.54%,比上年度上升15.78个百分点。
表2.4.1 2018年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表2.4.2 2017年、2018年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3.2质量保证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在校学习实训之后,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学校的学习和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参加工作后岗位适应能力很强,有好多学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了使学生在就业后不仅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还能具备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再学习一门专业技能,并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18年,学校在原有汽车专业创客工作室、计算机技术创客工作室、电器维修创客工作室、电子商务创客工作室基础上,学生以学校教师车辆为服务对象,开展了汽车美容、机车维修、钣金喷涂等专业的岗前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同时积极与县域内各类汽车4S店、汽修厂联系,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度,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恢复招生,共招本专业新生23名,设立班级一个。同时压缩音乐、美术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汽修、机电、电子电工、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学前教育等注重技能操作且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技能操作类人才。认真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大学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人文素养、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3。
3.3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学校根据办学实际,通过招聘紧缺专业学科教师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等方式,及时补充专业课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生师比达6.4﹕1。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61人、专科学历3人,学历达标率98.21%;有副高级教师5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0.36%;有企业培训和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19人,占专业课教师比例20.21%。2018年,学校有9名教师参加了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教师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专业有幼教、焊工。5、6月份,学校组织42名教师分两批赴同济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全年共有69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级各类培训。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共组织校本培训15场次。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教师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素质得到了提升。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等多家大型企业合作,设立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学校开始在本地区进行了校企合作的积极尝试。2017年,学校积极与本地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各专业建成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还在本县域内建立了汽修、机加工、维修电工、餐饮等实训点,尽可能将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2018年,学校继续加强与县域内规模企业博峰牛业、聚合热力等企业的合作,把企业的培训吸引到学校实训中心,将学生的实训渗透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学校继续与聚合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奇正嘉恒实业集团、民生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恒基汽贸有限公司等“高台县职业中专学生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学生实习实训效果良好,能力大幅度提升。2018年5月学校又与吉利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16、17级工业类中组建了吉利班,进行订单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起点。学校现建有汽修、机电、电子电工、护理旅游,电算化会计7个校内综合实训室,内设汽车应用与维修、汽车电路、发动机、钣金、喷涂、汽车营销、普通钳工、焊工、车工、铣工、电子电工、中式客房铺床、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摆台,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技能实训室等30多个实训室,实训设施设备相对先进,设备总价值1888万元。除此之外,还建有高台民生机动车检测站、高台恒基汽贸、台港汽车维修厂、高台县民生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心、高台县鑫源修理厂、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修理厂、高台县东苑幼儿园、高台县养老求助福利综合服务中心、 高台县幸福苑医养中心、高台勤德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8年,学校积极与德国赛会衔接,学校承办德国“赛会”培训4期,选派9教师参加了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教师培训。
4.2 学生实习情况
学生主要是在校内相应的专业实训和实验室内,完成各专业规定的教学实训实习,并考取各专业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学校与甘肃省汽车行业职教集团合作办学,建成汽车检测、汽车喷涂等共享型实训室,实现了实习实践、技能培训、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汽修、电工专业合作办学,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被兰石化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
表4.3集团化办学情况统计一览表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树形象”的理念,积极探索“专业+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行、就业与升学并重,毕业生就业保持率达90%以上,办学效益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县域内规模企业、民生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高台县旅游局、高台宾馆和高台县各大酒店等单位企业举办专业培训班8期,培训员工240多人,培训内容涉及汽修、电工、酒店服务、宾馆服务等,各企业对学校的培训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5.2社会服务
5.2.1培训服务。学校坚持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有机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了技能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依托乡镇农服中心、农民技术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结合“张掖市10万农民工大培训工程”,开展了各类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2018年,完成全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班17期,培训农民工1377人,转移937人,输转率82%,862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85.2%;开展精准扶贫培训4期,培训127人。依托电大工作站广泛开展退伍军人再就业及学历提升等培训教育,创建县级学习型示范社区2个。同时,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畜禽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种田技术》《农机使用及维修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牛羊养殖技术》《高原夏菜种植技术》等农民科技培训教材,先后向受培训对象印发了10000多册,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5.2.2服务“双创”建设。以“一校一园一中心一基地”创业创新孵化园项目建设为基础,以创客大学分校为依托,大力开展社会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工作,并建立学生创客实验室4个。
5.2.3省级示范学校建设顺利推进。学校于2017年5月入围建设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行列,确立了老年服务与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3个重点建设专业和智慧校园、校园文化建设2个特色项目。2018年10月19-20日,顺利迎接省教育厅省级示范校创建工作督查组中期督查。
6.政府履责
6.1经费保障
根据国家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资金的相关政策,2018年中职生免学费补助资金中央部分已超额完成拨付任务,目前共下达资金201.7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0%)正在筹集。根据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县级财政能严格落实。2018年,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已提前下达64.2万元,占全年应拨资金的60%,剩余部分将于年底前拨付到位。
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投入情况:2018年新投入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补助经费400万元(中央专项);投入中职改善办学条件中央专项资金50万元;投入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专项资金10万元;投入教师培训费9.2万元;投入技能大赛专项补助资金8.06万元;投入高中教育奖励性补助经费20万元。县级财政年度预算投入人员工资约2200万元,发放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约40万元,学校事业性收费收入约34万元。
以上经费投入总计2987.25万元(包括各种专项资金投入),生均职业教育费用投入为2.53万元。
6.2政策措施
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保障措施,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6.2.1出台相关意见和规划。制定下发了《高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高台县现代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高台县中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规划》,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加大人财政投入,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强化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需求“零距离”衔接,提升了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吸引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6.2.2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健全完善了职业教育督导、考核、奖惩、问责机制,县政府以省政府督导县政府职业教育工作为契机,把促进和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责任作为考核各镇及各单位重要指标,督促指导职能部门支持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将职业教育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列入年度教育督导计划,配备责任督学1名,首席督学1名,兼职督学4名,常态化开展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和督学责任区督导。并将督导结果综合运用于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学校领导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接受社会监督。
6.2.3县职业中专采取“双证制”管理。凡职业中专毕业生,只有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方可取得学历证书,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工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全部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放开,企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就业准入制度,特别要求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特殊工种行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积极为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7.特色创新
7.1案例一
不断深化创新‚“专业+特长”人才培养模式
——高台职业中专特色学校创建案例
高台县职业中专秉承“文化立校、技能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探索以专业发展为主线,突出技能训练;以特长培养为辅助,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行、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格局;构建“机构合法、订单培养;技能为本、德育为首;校企合作、对口就业;整班安置,全程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安置体系。以“文化课满足实用,专业课注重技能,活动课培养特长”为原则,调整课程结构,积极推进课程整合;以“人人有特长项目,班班有特色活动,组组有社团组织”的原则,整合活动课,突出特长培养。
7.1.1教学特色及活动课开展
7.1.1.1整合课程,注重技能
继续以“文化课满足实用,专业课注重技能,活动课培养特长”为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材。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学校“专业+特长”培养模式的校本教材,加大专业实训课比例,并结合每年举行的省、市级技能大赛,强化技能训练。
学校还引导、鼓励学生考取本专业技能等级证,采取“以赛促练,以考带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实施小班化,在理论—实践(训)一体化车间进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7.1.1.2整合活动,培养特长
学校将以前的课外活动整合为活动课,本着“人人有特长项目,班班有特色活动,组组(教学组、学科组)有社团组织”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报特长项目,强调全员参与。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专业技能趣味操作,文艺体育竞赛活动等,每节活动课都安排老师组织、辅导。同时,学校将原来第二节课下后20分钟的课间操活动时间延长为25分钟,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做广播操,而是以教学组为单位跳大型锅庄舞、艺术体操、健身操等。还以教学组为单位组建了舞龙舞狮队、管乐队、合唱队,男女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这些做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学校每一个实训室、每一件文艺体育设施都最大限度地承载其育人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趣味无穷专业实训,让学生充分释放青春活力、尽情展现才华技艺。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技能,展示了特长,找到了自信,收获了喜悦,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培养学生特长,为拓宽学生就业出路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升了职业学校自身的吸引力。
7.1.2特色教育成果
近年来,为经济建设培养一万多名“专业+特长”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就业“畅”、招生“旺”的良性循环。
2018年,学校有86名同学参加了艺术类普通高考,本科以上录取55人,本科录取率达64%,其中李鈺、荆国凯、关涵蕾等同学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145名同学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杨文涛、方宁、王芳等40人被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本科录取率27.6%;学校参加2018年全省中职生技能大赛的24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有14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学校也成为唯一一所省赛参赛选手连续6次全部获奖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这一成绩已被甘肃省教育厅网站“今日头条”栏目刊载,同时也被张掖新闻、高台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优秀职业学校、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甘肃省创建绿色学校先进集体、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张掖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高台县首批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特色被《人民日报》、《未来导报》、《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张掖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关注报道,在甘肃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
7.2案例二
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扎实有效
——高台职业中专探索创新学生德育管理案例
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我校将禁毒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重要内容,做到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学校立足学校实际,紧紧围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主题,积极开展禁毒教育宣传活动,使学校师生了解禁毒的基本常识,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防毒、拒毒意识,营造了一个文明、净化的校园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7.2.1 落实工作机制,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督导评估
为切实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6.27 工程》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将班级毒品预防教育纳入教育督导工作内容。学校政教处、校团委组成联合评估组,对全校各班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效果评估。将青少年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纳入平安校园创建、班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范畴,作为班级德育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7.2.2 推行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增强禁毒防毒教育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学校开展禁毒教育的优势与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日常禁毒教育的同时,要求老师们,尤其是德育、历史、地理等社会学科教师做到禁毒教育进课堂,上讲台,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开展全方位、分层次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毒品的危害、预防毒品的基本知识及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鼓励教师撰写禁毒教育工作总结或经验论文,并在班主任会议上介绍交流。还鼓励教师带着课题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推动学校禁毒教育的科研化发展。
7.2.3 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共同禁毒防毒
学校注重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教育的作用,避免形成校外教育盲区。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有关禁毒知识和教育子女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方法。同时激励家长做好子女的榜样,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校还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联系,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杜绝了学生参与吸、贩毒的源头,减少了学生受引诱、教唆的机会,净化了教育的环境,为禁毒教育起了很大的辅导作用。
7.2.4 多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拒毒意识
根据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能力,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预防毒品的基本知识及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确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师生毒品预防意识。一是每学期全校开展一场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主题讲座;二是在宣传栏出版一期预防毒品知识专栏;三是组织师生每人阅读一本禁毒教育书籍;四是组织一次禁毒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五是开展一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师生签名活动;六是给父母写一份禁毒告诫信,进行一次禁毒知识宣传;七是参观一次禁毒教育基地,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将禁毒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中接受毒品预防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师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确保广大师生健康成长。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 存在的问题
8.1.1 文化基础课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职业学校有许多文化基础课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出身,专业知识不系统,教学方法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加之教师工作调动、请病假产假等原因,导致文化基础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8.1.2 部分专业实训设备得不到更新。2018 年学校新建老年护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实训基地,满足了该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但部分学生人数多的专业,设备无法满足学生实训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如汽修专业拆装用的丰田 8A、桑塔纳 AGR发动机均为旧款发动机,且现已无法使用;如电子电工专业、美术专业,专业实训室和实训设施陈旧,近几年几乎没有更新过。
8.1.3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创新能力不足。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普通考中的落榜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课,如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底子普遍较薄弱,又加之这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缺乏主动性,所以学生能力提升缓慢,创新能力不足。
8.2 改进措施
8.2.1 加强非师范类专业文化课教师培训。大力培训非师范类专业文化课教师,努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让其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向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备紧缺专业课任教师。
8.2.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项目配套资金配备护理、播音主持、高铁服务等新开专业紧缺的实训设施设备,更换汽修、机电、电工、美术等专业老旧的设施设备,让学生的实训能与时俱进,技术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8.2.3 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掌握扎实的技能,力求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