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基层政务公开>>救灾领域

高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

字体:【 打印
索引号
620724011/2025-00035
文号
高汛指办发〔2025〕1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高台县应急管理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高台县应急管理局
生成日期
2025-04-17 10:02:33
是否有效

各镇人民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意义重大。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全县气候状况总体一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季节内气候变率大,存在阶段性旱洪灾害,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防总、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抓实抓细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特大水旱灾害风险,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各镇、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不断完善党政共管、逐级包保的责任体系,明确水库防洪、河流险段、山洪防御、城区内涝外洪应对等各类防洪安全责任。切实加强山洪灾害“四级”包抓责任制,分级备案公示包抓责任人,淤地坝、尾矿库等重点工程防洪责任人,相关责任人在主流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细化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巡查防守强险救援、转移安置等环节责任,确保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各类责任人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履职监督,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二、健全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按照“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要求,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会商研判、信息共享、预警“叫应”反馈、调度指挥、协同处置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形成合力。及时核定指挥部成员,确定防汛联络员,确保联络畅通,“上”“下”有效衔接。加强小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协调,强化县乡信息共享和预警联动,核定上下游信息员,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上下游发生洪水下游能够及时预警响应,高效有序应对。

三、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各镇、关部门要集中汛前有利时间,组织开展汛前检查。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健全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综合运用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全面排查水库(水电站)、淤地坝、尾矿库、河道堤防、道路桥涵、穿堤建筑物、山洪灾害危险区、城市低洼易涝区、涉水旅游景区、涉河在建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风险隐患,分类建立清单台账,逐项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限时整改到位,对汛前无法完成整改的,要落实应急度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持续深入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四、修订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各镇、关部门要根据灾害总结复盘和风险隐患排查情况,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充分考虑各种小概率、高风险、超常规情形,强化预警响应联动,明确工作指令和任务清单,细化不同响应级别下相关部门单位的行动措施,特别是紧急情况下“关、停、撤、转”等刚性措施。完善临灾预警“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规范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对象和程序,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明确应对措施,确保“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管理。进一步细化完善流域性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和人员转移方案,做好应对准备。编制并动态修订简明实用的应急预案(方案),建立转移避险人员清单,细化实化“五个关键环节”,落实重点人群“一对一”责任措施。

五、着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立足极端情况下实战需要,统筹辖区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驻地部队、专业强险队伍、企业施工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等,完善力量预制、分级分类调用机制。进一步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丰富储备品类和规模,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丰富品类和规模,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服务水平。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在高风险镇、村配备预储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和应急通信装备,遇有突发险情灾情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六、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和科普宣教。各镇、相关部门要加大防汛抗旱知识技能培训宣传力度,提升防汛抗旱责任人和基层防汛人员风险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对新到任的责任人,要明晰职责任务,及时开展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第一响应人”作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防汛险应急演练,检验指挥调度、人员转移、物资保障等工作,进一步熟悉应急程序、完善措施、锻炼队伍。及时更新完善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逐户发放到位,让风险区群众知晓所在区域风险和紧急避险方法。强化案例警示教育,以重大灾害事件为典型,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暴雨洪涝等灾害风险基本知识,培育防范应对技能,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