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改革、课后服务、体艺实践中,让非遗活起来,孩子乐起来,激发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罗城镇中心小学,面塑非遗传承人裴建凯正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面塑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并现场展示了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孩子们在裴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面塑作品。他们运用揉、捏、搓、压等技法,将普通的面团变成了生动可爱的面塑作品。从最初的笨拙生疏到后来的熟练自如,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断进步,也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我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学到了面塑这种非常有趣的艺术,它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让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学生王玉说道。
面塑,这一源自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乡村学校成立面塑社团无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平台,更成为孩子们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特长的欢乐港湾。“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门手艺,我也很欣慰,也更加有了动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孩子们能够更加的喜欢它,传承它,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益。”教师裴建凯告诉记者。
该校还开展变脸、舞狮等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非遗文化认识和传承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其薪火相传。“我们农村学校虽然小,但是教育不能小,我们学校除了上好文化知识课,还通过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农村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张常飞介绍道。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高台县立足于县内非遗资源的保护挖掘,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的内容,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活动,不仅丰富了“双减”政策后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前,全县57所中小学、幼儿园将11个非遗项目引入校园。8所中小学常态化开展乐善秦腔、剪纸、串珠、麦秆画等县域特色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其中国庆小学打造了省级非遗项目通背捶、八虎棍非遗传习所1处。全县非遗进校园年均达30课时,累计培育学生近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