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各镇动态

宣化镇:又见“水乡”插秧忙 碧水搅活“闲资产”

来源:高台县宣化镇 作者:张玉峰 王乐 发布时间:2022-05-19 16∶37
字体:【 打印

初夏时节,宣化镇上庄村35亩稻田里,四台插秧机来回穿梭,蹚水插秧,另一边10多名稻农捋袖挽裤,手把青秧,你追我赶,碧波涟漪的稻田里,一幅塞外江南的田园水墨画徐徐展开。

“十多年没有种过稻子了,稻田里处处都是满满的乡愁,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插秧,插下去的是生活,插的是希望,也是农耕文化的传承。”上庄村村民方大文说。上庄村是高台县大湖湾水库脚下依黑河而居的一个小村庄,人少滩大耕地缺,两面环水。村民一直有种植水稻的习俗,后来,因渠道改造、撤阴沟渠淤塞、发展节水农业等因素,一些水田逐年被群众撂荒变成盐碱滩。去年,宣化镇实施的“一户一片田”改革时,村上将35亩闲置的“份子”撂荒田纳入盘活对象,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统一开发、改良、管理,种植“彩虹水稻”,引用水库渗水、低洼积水等“闲水”为稻田水源,经过前期技术论证和育苗后,在这里种植水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古诗描写插秧的情景。和上庄村同处黑河岸边的乐二、乐三、朱家堡等村,也曾有种植水稻的历史,早些年,因河水充沛,加之南片耕地撤阴、渠灌余水多汇于河滩闲地,形成诸多水田、湿地,冬天结冰,夏季聚水,水草茂盛,水鸟栖息,先民曾在此垦荒种稻,极盛时,稻田鱼跃蛙鸣,野鸭孵窝育雏,犹如鱼米水乡,“戈壁水乡”“乐善大米”也因此闻名,并享誉县内外。上世纪末,国家实施黑河节水、湿地保护等工程,水稻逐渐被节水作物棉花替代,后来,随着棉花效益下降,二者均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了沿河群众满满的回忆和抹不去的乡愁。这几天,上庄复耕的稻田,是集田园观光、藏粮于地、村级集体经济于一体,除常规绿稻外,稻田还以红、黑、黄、粉、白五彩稻“绣花”“织锦”,将成为该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今年,宣化镇持续开展农村产权“三变”改革,积极探索“村民入股、托管统耕、收益分红”、“龙头企业+土地银行+农户”等模式,积极争取“输血”项目,先后在有条件的王马湾、东庄、寨子等村建起面粉加工、高标准钢架大棚、地磅储物等厂房棚室,通过闲置资产盘活、“起搏”,土地确权、整合后,租赁、托管给有实力的企业、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经营,有效化解了资产闲置、资源浪费、“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矛盾,进一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活血”功能,保证水行礳转、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实现村民受益、村集体经济壮大、撂荒耕地复耕复绿“三赢”局面。

目前,该镇已有8个村通过“输血”有了各自“造血”的经济实体,6个村成立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并通过“土地银行”分红到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