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又有耕读传家、研习百家之学的进取精神,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种,其中包括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作——高台谚语、谜语、歇后语。
高台谚语、谜语、歇后语,有的是从中原地区流传而来,有的形成于本县境内。大多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或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俗语如:有钱没(mù)钱,剃个光头过年。鸭子过给(gër)鹅过给(gër),孙娃子过给(gër)我过给(gër)。娃娃不冷,酱缸不冻。谚语如:娃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贼不犯的(dì)遭数(fù)子少。云里头的(dì)日头晒死人,后娘的(dì)指头是铁火棍。狮子滚绣球,前头的(dì)到后头。火车跑得(dì)快,全靠头来带。骆驼的(dì)脖子再长,吃不了隔山之草。麻杆扦,没(mù)灰尘,侄男哥女的(dì)没(mù)恩情。酒肉的朋友,米面的夫妻。养儿防备(bì)老,栽树(fù)歇阴凉。钱儿是个圆的,挣给(gèr)是个难的。一个老子能养活住(gù)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活不住(gù)一个老子。君子生来命苦,走过九州八府,交下(hä)的(dì)朋友很多,都是嘴甜心苦。还有农谚如:赶早惊了(liè)蛰,后晌拿犁别。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上最合适(种棉花)。地绿(lù)树(fù)不绿(lù),粮食打得(dì)没(mù)出(kù)路。谜语如:一根红线,立住(gù)墙站(竖柜)。花门帘,玻璃窗(kuäng),里面藏的(dì)个大姑娘(眼睛)。歇后语如: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liè)半月。老鼠(kù)拉木锨,大头子在后头。现已收录谚语401条、谜语89条、歇后语114条。
近年来,高台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本乡本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自觉性逐渐提高,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以村为单位搜集整理当地流传沿袭多年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人文信息,经严格审核后,自发募集资金,刊印成书,以供后人参阅。这些书中均设有“文化”篇,对当地民间习俗、方言土语、手工技艺、民歌、谚语、故事传说、器乐、美术、服饰、饮食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记载,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做出了贡献。目前,已先后出版了《高台县志》、《天城志》、《红沙河村志》、《定安村志》、《定平村志》、《和平村志》、《骆驼城漫话》、《乐二村志》等地方志书,使当地流传使用的方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得到了有效保护。
目前,高台谚语、谜语、歇后语已被确定为张掖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今年起,当地政府将进一步深入细致开展调查工作,彻底摸清高台方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产生发展的历史和口头演变、融合传承、使用范围、艺术效果等全部状况,并将调查所获资料进一步归类、整理、存档、研究和编辑出版。建立有效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当地专业、民间文艺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创办以高台方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口头文学传习班”,从人才、艺术水平等方面提高高台方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的文艺水准,举办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节,保证高台方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的有效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