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大把式武兴昌

来源:中共高台县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蔺学伦 发布时间:2023-03-07 10∶00
字体:【 打印

1907年,武兴昌出生在甘肃省高台县沙湾堡(红山村,又叫上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沙湾堡的秦腔戏班是1844年成立的,由蔺世兰、姚立国领班,后由高虎儿、张从德、蔺元年、蔺芳年、蔺发高、于老旦、蔺玉年领班传承。1919年,武兴昌订立20年的师状入班学艺,他起五更到红寺湾为师傅打4个柴,挑回来就拿大龙瓶拔音吊嗓子,睡半夜练功学戏。师傅吴易祥是个落脚沙湾堡戏班的陕西人,曾参加过陕西省秦腔培训班学习,是个著名演员,个头不高,脾气糟糕,教戏极为严格。戏班里识字人很少,念白唱词全凭师傅口传心授,只教一两遍,最多三遍,记不下或唱错一句,动辄斥责,顶炕面子、打板子;练武把子期间不准撒尿,武兴昌就在鸡鸡上缯根细绳子,练武结束后师傅帮他解绳子,结果被喷了一脸的尿;绕着香头练眼神,喜怒哀乐倒翻转要用耍眼睛来传神。武兴昌悟性好、记心特强,他初学刀马旦,后在罗城、天城、大寨子、沙河、红沙河、酒泉、金塔等地搭班子演出时,吸收各路之长,演技日臻成熟,成为一名生旦净丑样样俱能的大把式。许多戏文路数都是在演出中学下的,真可谓过目成诵,画龙不敢点眼。

1938年,武兴昌应邀接替陈大祯为红沙河戏班领班子在酒泉唱戏。酒泉北门外清明庙是个对口台子,两个戏班摆擂台唱对台戏。武兴昌靠《出棠邑》《千秋剑》《三调芭蕉扇》《麒麟山》《闯宫抱斗》《黄河阵》等这些戏瓤子、绝活,加之有沙湾堡的头把板胡于生和操琴,没几天就把对方打得无影无踪了。从此,他在酒泉一路走红,参加过大量的宣传抗日、欢送抗战士兵、认购抗战公债等助兴演出活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武兴昌艺高人胆大,他戏路很宽,戏份十足,生旦净丑缺啥补啥,装啥像啥,做功很细,样样精彩,眼中有戏,戏中有眼,出尽了风头,获得了观众的交口赞誉,赢得的赏钱和披红挂彩不计其数,达官贵人人来车往,请他推杯换盏已是家常便饭。这一时期是他一生表演艺术发挥到极致的鼎盛期。

武兴昌在《出棠邑》中饰演伍员,凭借他挺直的腰板、1.80米高的个头、威武的架口、纯正利索的嗓筒、过硬的童子功,文戏武唱,把伍员这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刚强的性格、好文习武的品质、勇而多谋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千秋剑》中饰演的双头鬼是个女鬼,这个“鬼”一出场就身体对折倒立,人的真头在下,裆间夹个吹上气的猪尿脬假头在上,用手走路,双脚朝上当手拿着两把扇子,开合扇凉应用自如,用脚给这个猪尿脬假头洗脸、搽粉、抹胭脂、描眉毛,猪尿脬还会点头;一会儿又变成男鬼,挂上髯口,戴上帽子,还要捋髭须变花样,狰狞恐怖,神秘诡异,观众无不叹为观止。《三调芭蕉扇》也叫《盗扇》,武兴昌饰演孙悟空,在面靠面支起的两张八仙桌的四只腿上倒立蜻蜓做猴戏,机灵敏捷,猴性十足,深得观众喜爱。1964年57岁时还能演出《盗扇》。饰演《麒麟山》中的鬼面杨麒是他17岁时的成名角色,獠牙特技表演往往让琴师忘了操琴、配角忘了演戏,吼起来地动山摇、惊神泣鬼。观众只觉得演员太入戏,早忘了杨麒是个反面角色。爱屋及乌,角色及演员的灵动之美已经摄入魂魄。他在《反徐州》中饰演丑角花婆,扎牛角髻,穿绑腿裤、花坎肩、花彩鞋,滑稽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演戏有句俗话叫“七紧八松九消停”,意思是说唱一台戏有七个演员稍紧一些,有八个演员就比较松活了,有九个演员就可以消消停停地演出演好,三五人领兵百万、七八步走遍天下嘛。演员较少时,一个被打死的角色在打人者提起衣襟展现豪放英姿的遮掩瞬间,就能魔术师般地脱去外衣、换上帽子、挂上连环髯口,吭哈一声从地缝里冒出来,立马变成查案法官,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掌声山响。这种精妙绝伦的魔术戏法在他的剧目里是小菜一碟。

1952年,武兴昌参加甘肃省秦腔演出比赛,与西安易俗社名角刘毓中、陕西著名演员田德年等同台竞技,武兴昌饰演《拆书》中的伍员,荣获二等奖。1954年11月,甘肃省分河东河西片举行秦腔大赛,河西片在酒泉举行,武兴昌获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二等奖唱的是《拆书》中的伍员,三等奖是《麒麟山》中的鬼面杨麒、《千秋剑》中的双头鬼。1958年,武兴昌参加甘肃省古老秦腔绝技表演时获了大奖。1959年8月,甘肃省举办戏剧观摩会演,武兴昌饰演的李彦荣、陈世美获得好评,受到省委书记张仲良、省长邓宝珊的接见。

“文革”十年,传统剧目停止演出。1977年,历史剧目一开禁,红山大队党支部书记雷承瑞就到桥儿湾大队(是1961年从红山大队分出去的)请年逾古稀的武兴昌为红山大队业余秦剧团排演了《十五贯》《大报仇》《反徐州》等剧目。当年春节在红山村14间800平方米能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舞台用发电照明演出时,十里八乡的群众家家关门,户户上锁,倾巢出动,都赶来为的是一睹为快。因容纳不下站在门外的群众把魁星楼前的乡村道路围得水泄不通,民兵背着枪站岗维持治安。那时农村里没电,更没有电视,精神食粮极其匮乏,老百姓能看场戏就是享受了文化大餐。

1979~1982年,红山村选出12名青年人3年专业学习唱戏,武兴昌给红山村业余剧团口传、由贾立功笔录整理的戏文有50余本,排出了42本本戏,15个折子戏。42本本戏是:《十五贯》《大报仇》《反徐州》《反阳安》《铡美案》《麒麟山》《升官图》《日月图》《打金枝》《游西湖》《游龟山》《火焰驹》《蛟龙驹》《彩楼配》《大登殿》《破洪州》《破宁国》《破渑池》《烙碗计》《乾坤鞘》《乾坤带》《三滴血》《三世仇》《四进士》《玉虎坠》《玉凤簪》《窦娥冤》《宝莲灯》《太湖城》《黄河阵》《回荆州》《法门寺》《出棠邑》《虎狼弹》《下河东》《金麒麟》《潞安州》《闯宫抱斗》《辕门斩子》《金沙滩赴宴》《白玉楼挂画》《马武取洛阳》;15个折子戏是:《盗扇》《大考》《放饭》《小姑贤》《柜中缘》《黄鹤楼》《三回头》《花亭会》《杀狗劝妻》《司马拜台》《武松打店》《时迁偷鸡》《夜战马超》《于化龙标叉》《郑子明打瓜》。几十年来,他教出的弟子有:蔺加信、蔺学信、高登科、贾忠、 、蔺加旺、贾廉、雷承瑞、管吉成、白振荣、周兰、蔺秀兰、王彩兰、李翠莲、葛秋菊、蔺学岐、蔺学诗、蔺宏春、蔺耀宗、贾凤玲、贾翠玲、蔺玉琴、谢秀兰、蔺桃花、蔺玉霞、蔺丰春、白登祥、高英业、高雄业、周玉虎、蔺耀军、高国英、蔺超等50余人;司鼓、琴师:管吉德、贾立功、管学孝、谢宗礼、周进元、雒延荣、贾永林、于其忠等。

武兴昌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不识字,但唱念坐打一应俱全一字不落倒背如流的戏文有80多本,参与演出过能片断性成诵的戏有120余本。后来我在电视里和现场看秦腔表演名家的唱念做打、举手投足,再回想儿时看武兴昌排演的剧目,架式、作派、味道,竟是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兴昌秦腔表演艺术的那种筋道和炉火纯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张掖七一剧团、高台县文工团和其他地方的演员常常慕名前来红山向武兴昌讨教,他从不保守,有求必应。他是1980年代编修的《高台县志》戏剧演出一节中记述的4名颇有影响的演员之一。

1980~1983年连续四年、1985年,红山村业余秦剧团西出赴金塔县鼎新、芨芨、双城、天苍等地营业演出,每年秋出冬归,一场戏吃住除外收入80元,一天唱两场。当时1斤小麦才0.20元。许多年老的戏迷一边看戏一边有滋有味地感慨着武家宝娃子(武兴昌乳名,后成为艺名)年轻时的精彩表演,但此时的武家宝娃子已经成了人人敬仰的“老武爷”,不能出远门了。

戏是假的,情是真的。村上的戏班子1977~1990年间在村内外演出700余场次,对教化民众作用不小。红山村民风纯朴,人心向善,人文氛围浓厚,正义能压住邪恶。街坊有个家长里短、碟儿大碗儿小,德高望重的尊长往往信手拈来一段戏文典故,借彼喻此,哈哈一笑中明白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很快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岂不美哉乐哉?

1982年2月12日,武兴昌去世,红山大队业余剧团全团演职人员守灵,红山大队为之举办追悼会。张掖地区文化处、地区群众艺术馆、高台县文教局、县文工团、罗城公社、乐二剧团、红沙河剧团等单位送了花圈、挽幛。

武兴昌把一生献给了秦腔事业。2008年,武兴昌传授的獠牙特技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传承人孙立国、蔺耀宗在魁星楼前的表演登陆央视,并被20多家媒体刊载报道。

武兴昌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作者系中共高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