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莫里循镜头下的高台

来源:高台县第一中学 作者:王旭忠 发布时间:2022-12-02 17∶56
字体:【 打印

    莫里循是一个对中国清末民初的近代社会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但是时光荏苒,世移时易,莫里循逐渐淡出中国人的视野。不要说一般民众,即便是专业工作者,了解莫里循和他对中国影响的人,也少之又少。至于他和西北乃至甘肃高台的渊源,了解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所以了解并探讨莫里循镜头下的西北社会,对于缺乏直观史料的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一、莫里循其人

    莫理循,全名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他应当算是澳大利亚人,但是澳大利亚1901年才正式成立澳大利亚联邦,还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所以他是以英国人的身份到中国来的。他上过墨尔本大学医学部,但退学了,因为他不想学医,他想当记者。特别是他酷爱探险,因此在世界各地流浪。穷困潦倒之后,无奈到远东来碰运气。他到过菲律宾、日本,也到过香港、天津,最后落脚上海。就是在这里,他的冒险天性使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从上海横穿中国。他用从母亲手里借来的30英镑,完成了这个冒险,这时是1894年。已经不名一文的他,将这次旅行见闻写成一本书《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这本书在英国出版,版税多少已无足轻重,关键是这本书的得到了《undefined》的赏识,他成为该报的驻远东记者。这时是1897年。这个职位不仅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实现了他当记者的夙愿,而且为他的游历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1902年为报道日俄战争开始了他的东北之行,1910年纯粹为了游历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至于1912年至1920年担任四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政治顾问,凭一己之力影响中国近代政局和进程,以至于使民国政府将后来赫赫有名的王府井大街命名为“莫里循大街”,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改名,这都是后话,与本文无关了。

    二、莫里循的西北之行及高台行程

    1910年1月15日,莫理循从北京启行,经河南转陕西华州,开始了他的西北之旅,沿着一条丝绸之路,走过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嘉峪关、星星峡、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直达乌鲁克恰提、叶金要塞,历时174天,行程3760英里,耗用400英镑,走遍了陕、甘、新的通衢要邑,山山水水,观察了城乡村镇的风情民生,拍摄了近千张的照片。1910年3月10日,莫里循从隶属凉州府的永昌县进入硖口关隘 (在今山丹县老军乡峡口村),正式进入甘州府辖地。3月13日,由护卫护送自沙河(今临泽县境内)进入高台地界。3月16日,途径深沟(花墙子至盐池堡之间唯一的村落),直至3月18日到临水堡(今酒泉临水乡),进入肃州府辖地。按照有记载的记程史料,经过高台辖区的时间一般是三天。例如林则徐戍边,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二日沿北路自渠口堡(高台第一驿)进入高台境内,初四日即离开双井驿(高台第五驿,也是最后一驿),到达黄泥堡,进入肃州辖地。再如后来任甘肃民政厅厅长的林竞考察蒙新甘宁时,于1919年(民国七年)三月八日沿南路离开新华庄到高台,三月十日离开盐池堡。而莫里循也应当是沿北路,其一是因为近(到高台县城约八十华里),其二是因为此时是冬季。据林竞记载,这条路只是在夏秋两季多低洼沼泽,人们才多沿南路行。其三,没有折向北行的记载。其四,莫里循留下的关于高台的第一张照片是高台东十里处的一个驼队。由此可以推断,他是从渠口堡进入高台地界,约在东八里堡(今巷道八一)东面的荒原上拍的这张照片。

   三、莫里循镜头下的高台莫里循关于高台的照片共有十三张。计有驼队一张,人物五张,村庄外景五张,寺庙外景一张,黑河远景一张。从这些照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推断:

    1.莫里循遵循记者的良知,关注下层,关注民生。不仅这十多张照片如此,他的整个“西北行”的图片都是如此。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的好奇迷惑也可从他的照片中显露出来,这不仅从他对沿途的交通标识、交通工具尤其是木轮大车的关注可以看出,还可以从拍摄于高台西十里处的连续三张村庄外景图可以看出。这几张图片,拍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村庄也没有碉楼等独特的防护设施,我推测令莫氏格外好奇的是村庄外田地里排列整齐的粪堆,他不理解那是什么,不明白这种精耕细作的模式。这也使我想起了高台历史上著名的“谎粮堆”的传说,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考证还得假以时日。

    2.西北经济落后,民生凋敝,高台尤其惨烈。参照莫氏之前在陕西以西甚至在兰州东西两面的图片中人物的衣着、神态、住所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张在黑泉驿站外拍摄的照片看出这一点。刚刚春节过后,还未开始农忙,这些人的衣服尤其是几个孩子的衣服之破烂令人惊讶。之前在陕西乾县和兰州东部会宁途中拍摄的乞丐也不过如此。若与莫氏进入新疆后拍摄的少数民族人物的衣着神态相比,差别更大。

   3.西北地区树木破坏严重,多张照片中树木稀少,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方面是因为拍摄时间是冬季,更可能与40年前的同治西北回乱有关,也可能与1907到1910年连续的旱灾等自然灾害有关。

   4.不见废弃的村庄房屋,这与甘州以东和肃州周围的情况迥异。这与传说中同治回乱时甘州的猛烈抵抗乃至胜利有关,也许与高台地域狭长,人烟稀少,回军无法立足有关。

   5.可以见到近代化的蛛丝马迹。莫里循进入甘肃,不仅通过照片,而且通过发表在《undefined》的报道,极力称赞甘肃的禁烟行动,称赞出现在甘肃的近代化迹象:警察、新式教育、近代工业(织呢前厂)、近代交通(兰州铁桥)等,这些迹象在高台境内的照片上多不见。但是从莫氏给甘州护卫和沙河护卫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首先,他们的衣服与之前的泾州护卫、平番护卫、古浪护卫等衣着近似,似乎是莫氏在报道中提到的警察制服,照应了他在报道中说的各县都有警察的情况。甘州护卫的肩上扛的装在枪套中的应当是当时的毛瑟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