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从一份契约看新坝镇顺德堡及向氏家族

来源: 作者:段进泓 发布时间:2022-08-15 17∶38
字体:【 打印

高台县档案馆藏有一份形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契约。制成材料为宣纸,用毛笔、墨汁自右至左竖写,字体楷书,墨色较深,无褪色变质迹象,尺幅510×690㎜。由于形成时间较久,略发黄,在折叠、卷折处有破损条痕。

一、契约内容

立绝退田地粮草文字人杨华楷、杨明觉、杨永泰等,因为无力耕种,今将南山顺德堡下坝渠山地半分、西坡地壹坝、李连沟地壹坝、小庄见东边地贰坝、秧沟地西面地多半坝、水半分、骆驼城地在内,上纳杨玉宝粮壹石四斗八升捌合二勺并草,杨梅粮柒斗四升壹合六勺并草,共纳粮贰石贰斗贰升玖合玖勺、草贰束贰分玖厘玖毫。因户内人散潜避肃地,恐失边储,凭十贰中说合,两家情愿立约推退黑泉堡民馀向云、向雷名下,永远认过入册耕种,当中言定杨华楷等出备帮补价银肆两五钱以坡山地丰歉之资。自立契之后田地听凭向云管业,再不与杨姓相干,今欲有凭,立此绝退合同永远为照。

康熙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立

退田地粮草 杨明觉 杨华楷 杨永泰

中    人 赵顺卿 李良轩 马特宇 赵明卿 杨时芳

二、向氏小考

契约中的向氏,据高台新坝顺德堡《向氏家谱》(周国庆主编,2011年出版)载:汉武帝开发河西,在高台开荒屯田,并从内地大举移民,军屯、民屯并重,向氏祖先就是在此背景下迁徙高台。始祖向□(具体名讳无考)挈妇将子从晋徙陇,在今高台县黑泉一带定居(到底是汉代移民到高台,还是明朝大移民时来高台的,存疑)。清朝康熙年间,向氏家族丁口渐增,遂显人稠地狭。京族人众议,协商另辟生地,遂勘得苦水口蒿山南,祁连山北麓地广人稀,草丰林茂,是发展生产、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于是,先祖向云、向雷于康熙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购买杨明觉、杨华楷、杨永泰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其后人定居至今。

向氏一族定居顺德堡后,繁衍生息,人口发展较快,后来成为当地望族之一,至1948年,已达18户145人(男75人,女70人)。至2009年,已达99户415人(男213人,女202人,包括外迁他乡人员)。

向氏一族定居顺德堡后,由于社会变革、经济兴衰、瘟疫病灾、当兵考学、外出工作等因素,人口外迁较多,至2009年,移居县城、骆驼城开发区和县外42户170人。

三、顺德堡小考

顺德堡设于何时?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仍有相当的军事力量“数扰边”,朱元璋“患之”。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派冯胜平定河西,“胜斩获甚众,全师而还”(《明史·冯胜传》)。此后,明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防御,将河西的军事重镇甘州(今张掖市)直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二年(公元1372年)正月,朱元璋在庄浪(今永登)分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理河西军务。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直接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迁移到甘州,领12卫和4个守御千户所,其中今高台县域内有高台守御千户所和镇夷守御千户所。除有军事机构外,明王朝在军事上还进行了设防,在河西采取修长城(包括边墙)、挖壕沟、建烟墩、筑堡寨等一系列措施,顺德堡就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肃镇志》(清顺治十四年李德魁等纂修)载:“高台所领堡四十有四……暖泉堡、镇羌堡、顺德堡、杨旗堡、镇夷堡,以上五堡俱近番夷,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奏添。”《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清乾隆二年黄文炜编)载:“顺德堡,城南七十里,设在南山僻地。土城周围七十丈,开东门。东至暖泉堡十里,西至从仁堡十里,南至摆浪河十里,北至苦水泉口十里。”顺德堡在明时设立后属一般堡寨,不设额定兵员,不支钱粮,由堡内居民自行防守。

清灭明后,蒙、满“联网”,北方的敌国摇身一变而成为亲戚,堡寨在军事上的防守功能逐渐弱化。清顺治年间,对堡寨进行了裁并,高台、镇夷二所保留33堡,裁11堡,顺德堡为保留的33堡之一。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为了彻底改革明朝以来西北地方军事机构的臃肿问题,撤高台、镇夷守御千户所,设高台县。军事上设高台、红崖、镇夷、双井、盐池、深沟6座兵营,营以下只在边防交通险要之地设墩台,配瞭兵或守兵二名。这样,堡寨的军事防守职能彻底消失,顺德堡只是地方建制上的33堡之一。民国初年,高台县基层政权实行区(乡)村制,顺德堡村隶属第五区(祁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德堡村更名顺德村,原顺德堡寨由于居民点规划、修建,逐步撤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