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神奇镇夷峡

来源:高台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作者:田瞳 发布时间:2023-11-29 14∶00
字体:【 打印

黑河下游有一自古闻名的险峻峡口,名镇夷峡,当地人称之为石峡。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开,至今山崖上还留有大禹千古不磨的斧痕。

镇夷峡在今日的高台县天城村,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已成为一处别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地。阳春三月,绿染河西,笔者一行有缘来到天城采风,身临其境,果然好个奇特诱人的天城石峡!

这地方北临酒泉,东北接联内蒙额济纳旗,其地理位置险如一把锁钥,故有“天城锁钥”之称,历史上向为兵家所看重。古之取名“镇夷”,自然是凭借此处之险要地势,阻止外夷入侵之意了。

天城村位于镇夷峡南口,古时在此建有镇夷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此处创建镇夷守御千户所,为历史上高台境内的第一个县级政府机构。镇夷千户所经历了明、清两朝,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大将军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之后,才将镇夷、高台二所合并为高台县。镇夷卫所前后历时329年,现今天城村尚存有一段古城墙的残垣。

伴随着古城遗迹的峡口外的山头上还屹立着一座座历经沧桑的烽火台,也形象地印证了这里确实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当地人称烽火台为烽墩,皆各有其名,还伴有神奇的传说。比如蟒墩,说是从前山中有一大蟒,出没无定,为害一方。有一孤胆勇士,持马埋伏在大蟒穿行的路径上,奋勇刺伤大蟒,自身也被大蟒的尾巴扫倒,那勇士和大蟒都死在了山上。人们为纪念刺蟒英雄,便给那儿的烽火台命名为蟒墩。

天城背后的连绵群山,如一道阻隔漠外的天然屏障。唯有大禹劈开的石峡,是群山深处的一条狭窄通道,乃古代连通匈奴龙城的必经之路,古称“龙城古道”。2000多年前,西汉名将霍去病在河西大破匈奴,溃散的胡马就是穿镇夷峡逃往山外大漠,天城山上因而留下了有名的霍王庙。匈奴被逐出河西后,屡图卷土重来,到了汉宣帝时狼烟又起。宣武大将军赵通联合公孙夹击匈奴,大获全胜。战后,赵通奉旨留守镇夷峡,带领军民垦荒,公元前70年,赵通率精骑出镇夷,沿黑河北路直下,修筑烽墩,确保河西安宁。到了明代,有一勇将白刚,平定河西战功显著,朝廷封为世袭五千户,掌镇夷所印,自此世居天城,那便是镇夷千户所的起始。在清代,天城本土还出了一员大将,名叫闫相师,在雍正、乾隆年间多次征讨叛乱,屡建战功,官至甘肃提督。闫相师病卒后,乾隆皇帝御赐祭葬碑。相师墓碑至今仍屹立在镇夷峡内,成为一处有名的文物古迹。

镇夷天险,山高水急。最高的山头叫顶儿山,有民谚说:“顶儿山,望见嘉峪关。”真若登上山顶,虽不能看见数百里外的大漠雄关,极目处却见群山起伏连绵,如同海浪排天,好一派壮阔气势,苍莽雄姿。

镇夷峡内又是别一番诱人天地。两边险峻山崖,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天然形成一处处绝妙奇观,民间又为之冠以各种形象的名称:老君石像、二僧拜佛、鹑鸽仙洞、镇水神石、金龟探水、晚翠山房......游人进入石峡,往往流连而忘返。

黑河水随山势流入石峡,蜿蜒曲折穿越近百里峡谷,前后分作三段,素有“黑河小三峡”之美称。河水穿过三峡后,由急变缓,向北流向额济纳旗的茫茫沙漠。石峡内靠着流水的滋润,长有大片胡杨林。也许是因为特殊的地域环境,天城人说石峡的胡杨可生长一千年,枯死后又可站立一千年,倒地之后又能延续一千年不朽。

三峡的中段较为开阔,河边土壤多沙,可供农耕。而今,天城人已在这里开垦出片片土地,还培育了大片果园。我们来到石峡,正逢桃花梨花盛开时节,峡谷里远远近近一片烂漫的雪白粉红,我们顿感如同置身画境。这迷人景色令人一下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三峡后段(俗名赵家峡)可谓剑峰峡谷,其势如一线天,极为雄姿壮观,一出峡口,突然天开云现,左为大墩,右为兔儿墩,河面广阔,舒心开朗,别是一番景象。

好一个神奇美丽的镇夷峡!当年大禹巨斧臂开的石峡天险,随着滔滔不息的黑河水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烟尘,今天正以多彩的风姿揭开她崭新的一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