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彩礼陪嫁的蜕变

来源:高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作者:蔺学伦 发布时间:2021-05-31 09∶58
字体:【 打印

彩礼虽然是《婚姻法》禁止的东西,但民间却一刻也没停止过。彩礼陪嫁,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

高台民歌《姐儿出嫁》里唱道:“银子五十两,索布两皮箱。”这大概是明清民国时期高台人出嫁姑娘的彩礼标准。按照解放前夕1块银元4斗麦子的行市计算,当时的亩产是10斗麦子,50两银子大致相当于20亩小麦一年的收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0年代中期,彩礼基本上是30~50元。三年困难时期,彩礼更低,几升粮食或者几筐菜叶就能娶个媳妇。那时家里很穷,吃住都很紧张。还发生过这样的事:邻村一个姑娘结婚时,有彩礼没陪嫁没新房,新郎新娘和奶奶同睡在一间小屋炕上,新媳妇不堪生活的窘迫和内心的压抑,没过多久就投河自尽了。

由于三年困难时期顾救了男孩,度过灾荒后的姑娘便成了凤毛麟角。1970到1980年代的大约20年时间里,彩礼随着姑娘的稀缺而行情大涨,“丫头跟老汉,娘母子使大钱”成了无奈的现实,彩礼从几百元很快飙升到万儿八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农村收入来源多元化,彩礼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到2017年,已发展到三五万至20万元不等的状况,即便现在小麦卖到1市斤1.3元,彩礼也无法用多少亩麦子来衡量了,因为1亩地的麦子充其量也就几百块钱而已。彩礼是男女双方通过介绍人递话协商的,基础是女方先开口,提出个数目,个别的还要讲价,形同谈生意。难怪省市县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相继发出文件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

在高台,彩礼专指男方家付给女方家的钱,逢年过节和说事时拿去的烟酒等礼物,逢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给未婚妻的节礼,每年给未婚妻的冬衣夏衣钱,订婚、结婚买的衣物等,都不在彩礼之内。节礼之类,次次必有,一般要纳一到三五年。

记得1975年,上面提倡实行婚姻自主,计划生育,大力开展破旧俗、立新风活动。未婚青年有的制定晚婚计划,有的女方家主动退出彩礼、布匹、衣服。当然,有的退出时也是依依不舍、哭哭啼啼。那时候,订婚后的女孩多喜欢穿“三层楼”式的时装,即线裤、绒裤、外套裤子颜色各异,从内到外一层比一层短,当时被戏称为“提高警惕的裤子”,外套罩衣要比棉袄稍短一些,目的是显摆下面的新衣服。那个年代,家家经济窘迫,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错了,谁能从里到外一身新,消息会立刻从村东头传到西头。1992年以后,穿着打扮多样化,订婚一般女方以买8套衣服者为多、结婚多为4~6套,这些衣物全由男方花钱置办。

1970年代,找媳妇要有“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1990年代是“三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或金手镯)。到了2010年以后,就兴县城里有楼房、有小车、没贷款了。2015年10月,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头胎生了男孩后,很多年轻人就不再敢生二胎了,因为一个男孩从出生到成家大约需要几十万到100万,养育成本太高了啊!女方家向男方家要了这么多,也该给姑娘给些陪嫁。1970年代及以前,陪的是两床被子;1980年代,陪的是自行车、洗衣机;1990年代,陪的是摩托车、电视机;2000年代,陪的是电冰箱、电脑;2010年代,陪的是小车和卡,卡上存款1~10万元不等。陪嫁有的是女方家花钱,更多的是男方家花钱给女方家装面子。彩礼陪嫁因地域、家境、家庭成员构成、女方父母思想、婚姻成因等不同而千差万别。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婚姻选择中论成份论城乡看粮食看牛羊等标准早已过时。如今的年轻人择偶很现实,首先看工作看收入;如今的社会很现实,招录工作人员,首先看学历看学位;如今的丈母娘很现实,与其借婚索要财物,不如施教培植财源。一个时代,已使读书识字学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意识渐渐远去,已使父母包办婚姻几近绝迹。你能找到大学生媳妇,你不得不承认,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教育全面发展,男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结果,实际上个人的本事都是很有限的。

今天,其实,文化投资,已经成了第一彩礼、第一陪嫁。(作者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