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回销粮

来源:高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作者:李义新 发布时间:2021-04-12 14∶50
字体:【 打印

今天看来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它曾经流行过很长一个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它历史使命的终结已经消失多年,它就是久违了的特殊用语——回销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举,基础薄弱,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发展,给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实行以农补工的倾斜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制定,并且较低,小麦刚开始每斤0.105元,以后增加到0.135元,最高时混合价为0.16元,农民在交公粮(农业税)的同时,更多的是上交统购粮和超购粮,当时的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才是个人的”。那时集体观念强,都竞相踊跃上交爱国粮,积极为国家做贡献,出现了如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所描绘的壮观场景,结果形成下面交粮的积极性越高,上级下达的任务越多,农民自己留的越少的状况。

粮食不够吃,国家根据缺额情况再返销一部分,当时就叫“回销粮”。按原收购价格买回,困难户一般也就是几十斤,对特困户另有无偿援助的救济粮。

以后,口粮又实行按劳力和按人口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三七”开的,也有“四六”开的,劳力少子女多的家庭仍然吃粮紧张。记得邻居黄兄是全社最地道、老实、憨厚的庄稼汉,一年出勤最多,挣的工分也多,但是,因妻子有病,四个孩子,分配的口粮加上回销粮、救济粮还是不够吃,只能东借西凑,日子十分紧巴。

1982年大包干以后,分配制从此取消,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国力条件,又适时调整农业政策,提出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大政方针,破天荒地把实行了50多年的工农政策倒了个,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不但不纳粮,还有补助,从更大力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发展。昔日“种地为吃粮,养猪为过年,鸡蛋挣个油盐钱”和“种地基本靠牛,点灯基本靠油,干活基本靠人”的落后境况彻底改观,农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如今再没有哪家农民缺吃,只是收入增长多少、富裕程度快慢而已。

今年夏收回家,发现农村的有些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过去大集体时成山架岭式的大麦垛、打碾时长蛇阵似的石磙子队伍和收工后男女老少等待分粮的场面以及大包干后星罗棋布的打碾场面都不见了,当年暑天汗流浃背割麦子、拉麦子的辛劳情景都已成为历史。过去收割打碾需要二三个月,现在用机械二三天就收完了,耗水量大的带田都改种经济作物,有的人家甚至不种口粮田了。

回家期间,我特意到老邻居家看了一下,更是今非昔比,感慨万千。与我记忆中坐不倒的土炕、光屁股的孩子、能照见影子的清汤饭相比,眼前的一切都是焕然一新。如今吃饭问题已彻底解决并有很大幅度的改善,用他们的话说,“早上的荷包鸡蛋,中午的拉条揪片,晚上的烧酒香烟”。邻居不善言谈,闲聊间喜形于色,充满着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快乐,他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语是:“好!”

别了,回销粮!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富裕的历史性转变,今天我们又奋进在新时代的小康路上。一幅惠及八亿农民福祉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绚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展开,身为农家子弟的我,衷心地祝福并期盼她以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福荫后代、告慰父辈!(作者系县委党校退休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