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我所了解的高台县第一次地名普查

来源:高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作者:范银忠 发布时间:2021-02-20 11∶48
字体:【 打印

提起“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说起地名普查,很多人却不太了解。其实,在我们国家,至目前已经开展过两次地名普查。第一次地名普查工作自1979年至1986年,前后历时8年,可以说是新中国普查历史上一次时间最长的普查。我县第一次地名普查工作于1980年5月开始,到1982年10月结束,用时2年半时间。

我虽然没有参与第一次地名普查,但由于工作关系,曾接触到了高台县第一次地名普查的相关资料和《高台县地名资料汇编》,通过翻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参与第一次地名普查的指导员、普查员本着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扎实认真地完成地名普查的工作态度,深深感动了我。下面我就自己所了解到的高台县第一次地名普查的主要数据资料和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开展普查工作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张掖行署关于地名普查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全国地名普查若干规定》的安排和要求,1982年5月,高台县成立了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并派2名同志,参加了省上在张掖县进行的地名普查试点工作。1982年9月上旬,全省地名普查第一次工作会议结束后,县委常委会立即对全县如何开展地名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讨论,成立了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15名脱产干部作为普查指导员。随后,按照省、地地名普查工作要求召开全县地名普查工作会议,先期在正远公社进行了地名普查工作试点。试点结束后,在传达普查会议精神,举办骨干培训班的基础上,全县共集中脱产干部32人,抽调大队干部112人作为普查员,在全县全面开展了地名普查工作。到1981年1月底,全县地名普查的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并接受了张掖地区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检查。根据张掖地区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检查提出的意见建议,县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81年5月底前对全县地名普查资料进行了复查,7月底高台县第一次地名普查成果资料报张掖地区第一次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进行审验。根据地区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审验意见,又对地名普查资料进行了复核。1982年3月,全县第一次全部地名普查工作成果资料图、表、文、卡审定完毕。1982年6月全省地名普查第二次工作会议以后,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会议要求,再次审定了全县第一次地名普查成果资料,并编印出版了《高台县地名资料汇编》。

根据《高台县地名资料汇编》,全县第一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当时高台县总面积为44700多平方公里,全县1个镇、10个人民公社、116个大队、842个生产队、467个自然村,县属厂(场)、矿、站23个,总人口124276人。全县共普查地名1006处,标注标准地名966条,其中行政区划地名名称607条,厂、站地名名称43条,人工建筑名称150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166条。整理出地名图12张,彩色、黑白各种照片43幅,县、社、镇及重要实体概况资料27份,填写地名卡片262张,写出县、社、古迹、主要山河、厂、矿等地名沿革资料和概况资料27份。

通过第一次地名普查,查清了全县地名名称,掌握了全县地名概况和特征。我县地名名称命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依地形、地貌、地理特点命名,如黑泉、红崖子、盐池、三桥湾、南湾红山、红沙河、大孤山、小孤山等;二是依河流渠系序列排列得名,如五坝、六坝、七坝、八坝、乐一、乐二、乐三等;三是依地理方位得名,如东大队、西大队、站南、站北等;四是依居住姓氏得名,如王家庄、郇家湾、杨家庄等;五是依历史古迹和人们的愿望得名,如王马湾,曾传为骆驼王放牧马匹的场地而得名,胭脂堡是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在泉边扮装的胭脂泉而命名,再如定安、定平、永丰、和平、常丰等,表达了人们希望平安、丰收之意。

在第一次地名普查过程中,为了保证标注地名的准确性,普查队员一次又一次深入大队和生产队、自然村调查了解,多次召开座谈会一遍又一遍核对地名。通过普查,纠正了27处错字地名,40处错位地名,368处未标注地名,40处有标注而实际不存在的地名。变更了60处新地名,对一个公社和4个大队26个自然村地理名称进行了更名。特别是解决了自然村普遍以序数命名的问题,恢复了原名称。如巷道公社小寺有个公家巷道村,地图上以前标注为“龚家巷道”。第一次调查时,大家普遍说是“公”字,工作人员也认为是简化字,即在标注图表中改为“公家巷道”,又觉得搞得不扎实,证据不足。二次又深入下去,通过座谈访问,找到了他们清朝时代的神位牌,上面写为“公”姓,才得到了认定。如正远公社王家大队有个自然村,地图上没有标注,而群众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孙家驼铃”,有的叫“孙家驼垄”,几次实地调查,都没有得到结论,工作人员再次扩大范围,深入到各家各户中,仔细访查,最后查清了,是孙家祖先在此安家落户时驮了一付陵木,埋在此地,其正确名称应为“孙家驮陵”。巷道公社西八里大队有个自然村,地图上标为“福家”,和群众核对时,他们一致反映是“付”家,原繁体字是“傅”家,工作人员又再三了解,最后找到了一本残缺的家谱,实为“福”家,最后认定为“福家庄”。宣化公社有个朱家堡大队,好像是以姓命名,而该大队多数人姓顾,很不相符,经工作人员再三了解,原因是高台县读音不准,把声母“zh”拼字多读成声母“g”的字音,因此两音混淆,原地图以朱姓来标注,实际该村人姓顾,最后和群众座谈,定名为“顾家堡”,由于人们已经用习惯了,此村名一直没有改过来,沿用至今。

按照群众意愿和要求,第一次地名普查恢复了一些地名的本来面貌。有些地名,文化大革命中有改动,通过这次座谈仍改了过来,如正远公社卫东大队改回原名,即现在的元号、元兴、元丰。对于一些群众不愿意改,而又没有改的必要,从字意讲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地名,仍然保留了下来,如胜利、先锋、红联等。

通过这次地名普查,进一步掌握了全县渠、库、矿、站的资料,摸清了我县主要山、河、泉、墩的地理面貌,对渠道流量、水库容积、矿藏量,站、厂(场)的资源等,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全县19个主要山峰、20条主要河流、31眼泉、64座峰墩,都摸清了底子,了解了面貌。

这次地名普查工作清查核对了全县37个古城、堡、驿、营地名与现名地理地址对照情况,发现明代的很多古堡地名,由于时代的变迁,或是已经找不到它们的踪迹,或是找不到对应的村社了。如祁连山沿山地带的杨旗堡、亨利堡、宁番堡、丰平堡、定远堡、宣威堡、镇远堡、团山儿堡、大果园堡、三坝湾堡、三官庙堡、罗家庄堡,城东二十里的清溪堡,城东十五里的昌隆堡,城东十里的雍和堡,还有城南十里的永兴堡、吉太堡、祯祥堡、利泽堡,早已经湮没无闻,只在志书中保留了个名字。

通过普查,搞清楚了解放以来至1980年共31年时间中高台县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复核完善了地名普查工作中产生的图、表、文、卡等成果资料,为出版《高台县地名资料汇编》和修订《高台县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地名普查工作已经过去30多年了。30多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区域面积逐步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城乡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等诸多因素,导致许多老地名逐步消失,比如城关镇的长征路、延安路、遵义路、光明巷、自由巷、统一巷、和平巷等,这些地名将成为一种历史,只能留存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作者系县民政局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